美國前國務卿蓬佩奧 (W. Pompeo) 曾經公然承認「我們說謊、欺騙、偷竊,造就美國今日榮耀」,揭示了美國政客的邪惡本質。他幾度訪台卻受到民進黨蔡英文、賴清德前後兩位總統及許多高官權貴的歡迎款待,甚至獲頒特種大綬景星勳章,滿載而歸。台灣信奉道德虚無主義的政客與美國邪惡政客互相勾搭,出賣台灣利益,卻長期享受榮華富貴,至今得不到任何懲罰或惡報,善良的人民憤怒而無奈。
前述事實引向一個大問題:「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真的嗎?本文旨在回答這個問題-破除「善惡因果律 (或稱道德因果律)」的迷思,分析其心理、情感、信仰的基礎,並指出「德福一致」在社會實踐的幾個可能方向。
一、善惡因果律-德福一致
善惡因果律是一個非常重要而且牽涉甚廣的大問題。它的核心是要保證善者得福、惡者招禍,即哲學家康德所謂要「德福一致」:人人都希望道德行為的結果是幸福;所以理想的至善或圓善 (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牟宗三所譯) 是德福相配,即德行和幸福一致。
但是「德福一致」在現實生活中常不可能,世俗所謂的「善必有善報,惡必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並不是客觀規律,不具有自發必然性;純粹只是宗教家虛構的騙局、道德家虛妄的幻想、弱者詛駡強者的咒語。
善惡因果律牽涉到許多複雜的問題如:善、惡、福、禍的普遍本質為何?在具體特殊的情境下,善、惡、福、禍的操作性定義為何?若動機善,但結果惡;或者動機惡,但結果善,則應得善報或惡報?因果效應是即時短期的或長期的?是人生局部的或整體的?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及多因多果的權重如何分配?…等。本文並不擬進一步討論這些問題。
二、或然的善惡因果律
從或然因果律及統計學的觀點看,若假設:
「善有善報」或「善有惡報」的機率各為 1/2 以及
「惡有善報」或「惡有惡報」的機率亦各為 1/2,
則並沒有任何形式的,在具體情境下,具有統計顯著性的數據實證研究可以推翻此假設 (統計學稱之為虛無假設或原假設)。換言之,善行有一半的機會得到惡報,惡行也有一半的機會得到善報;人間的善惡果報純粹是隨機偶然發生的, 與人們美好的主觀願望「善必得福、惡必有禍」相違背。
有一些所謂的研究宣稱證明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但這些研究都是過程上鬆散馬虎、概念上曖昧糢糊,完全達不到科學研究的基本要求, 經不起檢驗,屬於偽科學-披著科學的外衣,進行玄學或宗教的欺騙宣傳洗腦。
例如,所謂「心靈教師」霍金斯 (D. R. Hawkins,1927-2012) 在其書《心靈能量:藏在身體裡的大智慧》(蔡孟璇譯 2012) 用意識震動頻率、能量層級、磁場等建構出所謂「人類意識地圖」:正向感情如勇、淡、願、恕、理、愛、樂、和、覺給人較高意識能量,有益身心健康;反之,負向感情如愧、罪、冷、苦、懼、欲、怒、傲給人較低意識能量,有害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