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前總統川普2016年上任後,於2018年對中國課徵一系列高額關稅,引發影響全球經濟的美中貿易戰。然而至今,歐美國家對中國的關稅制裁仍未消停,美國與歐盟先後宣布,將對中國出口的電動車等部分產品加徵關稅。
因應兩大貿易夥伴的關稅制裁,中國政府也積極尋求出路,將出口目標轉向開發中國家。這些貿易新夥伴們是否真能讓中國維持出口動能,並從各國的層層貿易壁壘中為中國經濟提供解方?
《華爾街日報》報導:失去西方市場,中國的出口機器還能繼續運轉嗎?
歐美祭出新關稅政策,拜登將中國電動車關稅調至100%
今年上半年,中國出口貿易表現並不差。由於先前房地產市場崩盤拖累內需,因此中國再次寄望透過出口推動經濟增長,光是5月份的出口就比去年同期成長7.6%,但這項長期的政策手段,已經引起西方國家不安,並以實際行動反制。
5月中旬,拜登宣布維持川普時期對中國的關稅政策,也上調其他品項的關稅稅率,包含鋼鐵、鋁、半導體、電池、電動車、關鍵礦物(如鋁礦石、鈷礦石等)、太陽能電池以及起重機等項目,大部分制定增稅25%。其中,中國製電動車受到的待遇尤為嚴苛,將被課徵100%的關稅,預計於8月1日生效。
其結果是,歐盟宣布,同樣針對中國製電動車(編按:正式名稱為BEV,專指電池式電動車)祭出臨時反補貼關稅。3家中國最大車廠得到的稅率各不相同:比亞迪(BYD)稅率是17.4%,吉利汽車(Geely)是20%,上汽(SAIC)是38.1%,其他參與調查但未被抽樣者稅率是21%,其他電動車廠則是38%;歐盟委員會聲明內容指出,根據針對中國電動車的「反傾銷調查」,中國政府對國產電動車價值鏈「進行不公平的補貼」,使之能以低價出口他國,「這對歐盟生產商造成了經濟損害的威脅」。
中國轉往開發中國家,東南亞成最大出口市場
面對歐美紛紛樹立高大的關稅壁壘,中國政府的解方是大力拓展開發中市場。在今年前5個月,中國對東南亞出口較2022年同期增加12%,累計5個月出口總額超過2,359億美元;對美國的出口則減少17%,出口僅近1,959億美元。另外,對拉丁美洲的出口同樣較2022年有所成長,可能是中國企業正透過墨西哥等國家重新安排貿易路線。
值得注意的是,過去兩年歐美對俄羅斯施行嚴格貿易制裁,切斷俄羅斯對外的大部分貿易,中國趁勢卡位,對俄羅斯的出口激增70%。而中國也藉此將國內因快速轉向發展電動車產業,致使生產過剩的汽油車銷往俄羅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