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社長可能想跟家人一起吃晚飯,但秘書臨時找不到合適場地,如果同樣場面換成AI處理,短時間就可以確認社長的需求,因為歷史資料顯示社長喜歡吃日本料理,於是它就依照今天路況,快速找到幾家位在大安區的日本料理,代表社長完成定位後,它又透過車用螢幕傳輸資料,指引社長走最快的行車路線。理論上,AI小助理應該很快就能發展到這個地步。」陳洛生動地描述了這個未來場景。
陳洛指出,未來AI應用將大量整合進入電動車的娛樂、互動功能中,成為駕駛與乘客的日常。他表示:「車廠越來越強調人機互動選項,現在目前可以做到的人機互動、駕乘等個人體驗,很多東西其實都可以更加客製化,成為專屬的貼心配備。」不過陳洛也坦言:「AI功能要發揮到最大程度,就必須讓硬體跟軟體充分整合,單純只是軟體功能強大,也沒有用。要讓消費者有感,從good to have 變成must to have,會常常使用這功能的話,這功能就會水到渠成,未來變成基本配備。」
陳洛描繪的未來,究竟何時成真?這就與AI的發展階段有關。陳洛引述了OpenAI最近提出的AI系統層級劃分,從Level 1到Level 5,分類層級與自動駕駛的五等相近。他認為,目前網站及客服系統使用的聊天機器人,大多屬於Level 1等級,目前使用的AI大多數處於Level 2階段,能夠解決基本問題,但還無法達到能夠自主決策和主動思考的進階功能。
台灣產業的機遇
電動車掀起產業變革狂潮,除了聯發科,還有眾多台商紛紛加入其中。陳洛對台灣業者在車用AI與相關零組件的發展前景頗為樂觀看待。他認為,台灣科技業者向來以硬體製造見長,近年又在軟硬體整合方面累積豐富經驗,相信可以為發展車用市場提供有力支撐。「大家針對技術、應用和商業機會都會持續溝通,」相信通過結合軟硬體,建立生態系,台灣有機會在這股AI浪潮中站穩腳跟。
責任編輯/林彥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