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統雄觀點:治水─臺北與高雄千億之差,兩蔣與兩陳弦外之比

2024-07-29 06:50

? 人氣

20240406-監察院長陳菊6日出席「100%言論自由:鄭南榕和自由時代」特展開幕記者會。(柯承惠攝)
監察院長陳菊在高雄市長任內主張以滯洪池解決水患問題,但面子工程無益改善遇雨即淹的情況。(柯承惠攝)

韓國瑜身著青蛙服●李鴻源建言再評估

2018年,韓國瑜上任,基金會將我們做的高雄市民需求報告,交付給副市長。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韓國瑜很重視治水,他身著青蛙服、勘察下水道的照片,應為經典影象。

韓國瑜也舉辦了治水會議,我們只是調研者、提出問題,并非水利家,不能解決問題。他請了「現代大禹」李鴻源為高雄治水提供專業建議。李鴻源第一項建議就是:「(陳菊)規劃興建的25座滯洪池中,其中13座已完成,另有2座即將完成,是否有發揮功能?滯洪池操作的標準作業程序?尚未興建的10座滯洪池,是否興建?興建的位置與方式為何?」表達了暫停興建,另作全盤評估的意見。

唯韓國瑜馬上陷入長達半年以上的混亂,並在短短1年半去職,這個問題并未處理。

陳其邁接任後,完成全部25座滯洪池,達成當前陳團隊引以為傲的「只泡水3小時」。

高雄1600億●臺北60多億

另一個在科學上難以理解的是,高雄蓋的滯洪池多,填平的湖埤更多。自謝長廷以來持續填埋,仁武八卦寮草潭埤縮減到四分之一,金獅湖的檨仔林埤縮了一半,鳳山小貝湖縮減到原本十分之一,內惟埤殘存不到四分之一。而陳其邁還要將內惟埤再縮減一半,小貝湖再減一公頃。

高市府不斷將湖埤濕地轉成建地,以創造財政收入。大量核許建商蓋房子,卻沒規畫疏洪的基礎建設,更沒有要求建商的排水設施配套,仍使用當地水利溝,大雨一來無處宣洩便淹水。

在治水組織人力上,高雄是一級的「水利局」負責,臺北是在「工務局」下,分別由二級的「水利工程處」(雨水下水道)、與「衛生下水道工程處」(污水下水道)管理。

就可見官方資料,高雄的治水經費,陳水扁給了800 億,馬英九給了600 多億,蔡英文給了高雄前瞻預算1265多億,為台北市的7倍,其中治水占200 億。高雄自謝長廷、陳菊到陳其邁,1998~2024,在26年間治水花費1600 多億。

臺北於1969~2004,在35年間完成基礎建設,繼續增益性建設,在疏洪(不含污水處理)方面至今合計支出經費為66.8億。當然,幣值與成本均有所改變。即使考慮物價變遷,臺北還是不到高雄的零頭。

臺北的「疏洪防污整合系統」,與高雄的「蓋滯洪池、填湖埤」策略,在科學上應可比較。

淡水河兩側爛泥●自然滯洪池

臺北治水歷史,很微妙的反映了「求同存異的政治文化」,蔣中正、蔣經國、李登輝、黃大洲、陳水扁、馬英九,在「民生議題」上,展現了以人民為主、永續團結的風範。

西方近代都市化後,發現要解決洪水兼污染的問題,必須採用大型「下水道系統」,日本維新之後也學到了這個道理。然而下水道系統投資巨大,日本只在本土都市興建,雖然殖民臺灣長達50年,從未為殖民地人民籌謀。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