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統雄觀點:治水─臺北與高雄千億之差,兩蔣與兩陳弦外之比

2024-07-29 06:50

? 人氣

1970年前,臺北淡水河兩側的爛泥區—即自然滯洪池,每側寬度廣達幾百公尺,距離1公里即已聞到腥臭,岸邊漂滿著垃圾與牲畜屍體。因為日據時代台灣所有城市的雨水與污水,都是以明溝合流排放,不僅污染大量土地資源,而且經常成為病菌的溫床,對人民、尤其是低階層人民健康形成很大危害。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現代化都市應改採用雨水與污水分流的「下水道系統」,然投資很大,殖民政府絕不會作,且大部分的設備成果都埋在地下,一般政治人物也多不肯在這方面花錢。

20230613-前台北市長黃大洲13日出席「世紀擘畫-1920年以來的台北市長」紀錄片發表會。(顏麟宇攝)
前台北市長黃大洲黃大洲市長啟用了台北下水道的終端功能、內湖污水處理廠,這是從無黨籍市長高玉樹時間就開始的重大基礎建設。(顏麟宇攝)

高玉樹高瞻遠矚●蔣中正艱鉅促成

1967年臺北人口只有現在的十二分之一時,無黨籍的高玉樹市長在並沒有大型水災打擊之前,就提出建設下水道系統的高瞻遠矚。

當時臺灣尚在經濟起飛的陡轉點之前,財政非常窘迫。蔣中正總統以他個人聲望做艱鉅斡旋,在1969年爭取到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的配合款50萬美元、合當時臺幣2000萬元,就交給無黨籍的高市長去執行,踏出成功的第一步。

蔣經國重視基礎建設,持續支持。20年後,黃大洲市長啟用了下水道的終端功能、內湖污水處理廠。合計歷10任市長、3種黨籍,包括民進黨的陳水扁接力發展,至2004年馬英九市長任內,核心基礎建設達到現在的規模。

臺北,曾經不因政黨輪替而建設中輟。

黃大洲化腐為奇●陳馬接力前跑

現在的內湖污水處理廠屋頂,是一座3.8公頃的空中公園,以「極限運動公園」著稱,也反映了臺灣崛起時,以勤檢彌補匱乏的極限精神。不僅具備休閒運動功能,同時構建了可360度瞭望臺北的觀景臺,眺望現在的淡水河,已成為藍色景觀大道,不僅防洪環保、還更拯救了臺北的河川、保障了市民的用水安全。這個長期計畫,是臺灣光復後眾多影響深遠的建設之一,更是臺北現在宜居的重大決定性因素。

它證明了臺北成為現代都市不是偶然,就是長久以前,執政者以人民的福祉為首要,不論中央地方、不分黨派顏色,以遠見、無私、達到建設的薪火相傳,不必喊團結的口號,完成了永續合作的實踐行動。有遠見、認真的公務員,規畫並確實執行了臺北所以能夠成為天上之龍的原因,「天龍國」不是反諷,而是勤勉的成果。

革命若為做皇帝●天災則雪上加霜

我們訪問到,滯洪池實為「樁腳工程」的分肥訊息,我們並無調查權,只能基於吹哨者的責任揭露,期望司法單位能夠重視處理。

當執政者只考慮分贓與選舉時,本來可以舒緩的天災,就變成雪上加霜的人禍。如果不是,我們也期望有所澄清。

我們注意到,蔣中正在臺北治水上,在萬事起頭難時刻的獨特情操,但不表示我們就忽略他其他犯的錯誤。

同理,我們欽佩許多在革命時期熱情熱血的青年,但并不支持他們取得權力後「革命做皇帝」的封建思想。

許多政客將競選公職視為當皇帝,只求打倒鬥臭政敵,不思民眾福祉,求異拒同,并非建設國家之道。

創造模糊中的整合?還是用模糊來遮掩定見?

賴清德「高雄淹30公分,是治水有成」之說,是災難中的安慰鼓勵?還是對人民打認知戰?

賴清德的蜜月已將屆滿,他在就任時指出了一般人會認爲不同的2 條路,他到底是能夠創造出模糊中的整合呢?還是用模糊來遮掩他的定見?即將會有答案。

*作者為台灣民調創始人,本文與優傳媒同步刊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