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聲音盛讚《零日攻擊》演出了台海戰爭的真實感與臨場感,不過劇中呈現出來的台灣人民「面貌」,先是搶光物資,後是長長的逃難潮,難道這不是真正的「唱衰台灣」,摧毀民心士氣,瞧不起台灣民主的「團結」價值嗎?賴清德總統看了反而應該要頭皮發麻才對。如果這樣「高級黑」的劇本,還能得到民進黨政府的「奧援」,只反映出一件事情,那就是執政黨腦中想的,根本就是「自我烏克蘭化」。
從「黑熊學院」創辦人沈伯洋,高居民進黨不分區立委名單第2名,再到宛如「黑熊學院」招生影片的《零日攻擊》大獲親綠側翼的一致好評,隱約已能嗅到未來「黑熊」與「青鳥」進一步結合再進化的民粹味道,一股「為賦新政強說仇」的氛圍已然來臨。「和平」與「戰爭」不再是社會內部的論辯主題,「勇武派」騎劫了「和平派」,「民主」與「團結」不過只是「分化」與「內鬥」的美麗修辭罷了。
「終將一戰」的情緒勒索,誰不給和平一個機會?
當美日媒體與智庫熱衷於台海「兵推」,當《經濟學人》點名台灣成為「地表上最危險的地方」,當賴清德總統在「黃埔百年」誓言「不能接受『首戰即終戰』的投降主義」,當賴清德主席在民進黨全代會上用「台灣台語」矢志「建立台灣主體性的國家認同」,台灣似乎陷入了「武統論」的認知陷阱之中,在各種政治表演的影響下,不自覺地背起了「終將一戰」、「必將一戰」的魔咒,從而無止盡地被情緒勒索、道德綁架。
只要一句「我們都在面對戰爭的威脅」,彷彿唸起了緊箍咒,就算電視劇對於戰爭的想像,還停留在1895年的日軍登陸戰,不知道現代戰爭已進化到什麼地步,就算電視劇要我們彼此處處指認敵人、消滅雜音,就算電視劇完全不提大國博弈與地緣政治的複雜利益算計,我們最後還是得乖乖拿起遙控器收看,隨著收視率的攀升而走進「抗中保台」的集體狂歡。
被稱為「修昔底德陷阱之父」的哈佛大學教授艾利森(Graham Allison),最近對他的理論做出了澄清。他強調,「戰爭並不是不可避免的,說戰爭不可避免是宿命論和失敗主義的。」由這個角度來看《零日攻擊》,難道不是一種眷戀戰爭的自我悲壯,在「團結」、「勝利」、「共識」的政治語言和喃喃自語中,竟把「輓歌」硬是唱成了一曲「讚歌」,不自覺地流露出「宿命論」與「失敗主義」的潛意識。
如果我們真的深信劇中那段「金句」:「沒有選擇就沒有我們,沒有自由就不是台灣」,那麼《零日攻擊》為觀眾帶來的最大啟發,不該是準備挽起袖子化身為黑熊和青鳥,而應該是給和平一個機會,才有可能從政客「宿命論」與「失敗主義」的陰謀中掙脫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