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當撥補成王道、「年改」變髒話時

2024-08-06 07:30

? 人氣

撥補成王道、不受歡迎的年改成髒話,當年的年改就引發反年改團體連續多日於立院外進行抗議。(資料照片,陳韡誌攝)

撥補成王道、不受歡迎的年改成髒話,當年的年改就引發反年改團體連續多日於立院外進行抗議。(資料照片,陳韡誌攝)

明年總預算編列了公教退撫基金與勞保基金的撥補,從數百億到上千億元不等,問題與憂慮不在編列那數百甚至上千億元的問題,而是當撥補成為挽救各種退休基金財務問題的「王道」,甚至是唯一之道時,引發的公平性與後遺症才是恐怖的大問題。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依照行政院編列中的2025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中,將會編列經費撥補公教退撫基金。依照2023年底立法院通過的幾項與公教退撫有關的法令,要求政府應依基金精算結果,撥補退撫的財務缺口。今年(2024年)的預算中己編列100億撥補(公、教各50億),2025年撥補金額也會以100億元起跳,如果依銓敘部等相關單位提出的需求,公、教撥補的總金額達534億元。

至於號稱幾年內破產的勞保基金,更是早已連續5年撥補,從2020年撥補200億元開始,不僅年年撥補且越補越多,2024年預算撥補高達1200億元、加計疫後特別預算100億元,今年共計撥補1,300億元。114年編列的撥補金額雖尚未確定,但估計也是千億元以上。

換句話說,退休基金財務出問題,政府拿納稅人的錢去填補、即所謂編列預算「撥補」,已經成為「常態」、甚至是王道,基本上大家不再提什麼年改不年改了,政治上,年改似乎成為一個不能提到的「髒話」了。

對勞保基金、退撫基金等這一類的退休基金,專業的要求一定是希望財務上能自給自足又永續運作,因為對投保者在繳費期的保費、及退休後領取年金給付時的金額,都會精算再精算、務求財務能穩健取得平衡且又能永續存在。

但現實上則是不易達到、更難維持;一個原因是在訂定保費費率與給付金額與條件等規定時,雖然會有專業的精算與評估,但最後決定多半是一個「政治決定」─由民選的官員與民代決定,所以最後多是低估費率、給付則過於慷慨。另一個原因是沒有人會在數十年前預測到後面出現的少子化、人口結構快速惡化。因此,大部份國家的退休基金,最後都會出現財務危機、不得不改革。

從勞保基金到退撫基金,政府現在都以撥補為其續命,官員甚至說「撥補也是一種改革」,坦白說,不能說撥補為基金續命的方式「一無是處」,至少,它對年金利益攸關者─包括還在繳交保費與正在領取年金者─都有大大的好處。

因為所有的年金改革,無一例外,必然是:要嘛提高費率增保費,要嘛砍給付減權益,現在都靠撥補續命,當然樂意之極。對政客或是主管單位而言,更是免除推年改帶來的壓力、反彈與政治風險。

但從整體的公平性與基金長期性看,撥補卻是問題多、後遺症重、又為永續帶來風險的方式。台灣的退休基金是根據職業別而分為幾個不同的體系,最大一塊當然是勞保體系,勞保年金就是由勞保基金給付,另外則是軍、公、教、農體系,這些都是根據職業別分的退休體系,國保體系(國民年金)則是針對無特定職業(如家庭主婦)者的退休金體系。

這應該是很簡單的常識:拿全體納稅人的錢,去貼補特定族群的退休基金,當然會有公平性的問題,而且,接受撥補的族群占比越低、因貼補領取的年金越高,則其不公平性越明顯。

而一旦撥補成為王道、是基金永續的唯一之道時,各基金(或是各族群)要努力讓基金永續生存,要作的就不會是「量入為出」、合理化本身的收支等事,而是努力動員、想方設法從國庫多刮一點預算進入自己的基金,情況類似經濟學上說的「尋租」,例如,公教團體就發聲指政府明年編列撥補的預算如果太少,不排除發動遊行抗議。

這就是長期的問題與後遺症:政治抬頭、專業沉淪、改革無望。所有基金都靠撥補續命,政府財政最後一定難以負荷,各退休基金最後終究要面對本身財務結構問題,此時再改難度更高,長期的不公平、代際間的隱形財富移轉等都已無法反轉。

只要政府編得出預算,明年(或後年、大後年)要編列預算撥補給這個或那個基金,都算是「小事」、想作就作;但問題是:如果對退休基金的撥補成為其生存的唯一道、每個基金都要靠撥補活命時,最終,不是基金垮掉就是政府財政垮掉,當然,社會公平性更是早早掛掉。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