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世界,享盡蘇聯解體之後稱霸世界的「歷史終結」地位紅利,世人在不知不覺中也視之為「理所當然」。在體育賽場上,長年以來形塑出一種認知迷思,認為游泳、田徑、籃球、網球等項目是西方人的「專利」,而東方人只能在羽球、桌球、舉重等少數項目中「自娛娛人」,以為在競技體育中有所謂「黃種人的極限」。
相應於此,在西方世界的零和思維中,不管是軍事、科技等「硬實力」,還是藝術、影視等「軟實力」,其龍頭地位倘若受到挑戰,那就必須「棒打出頭鳥」。所以華為必須被圍堵,晶片必須被限制,孟晚舟必須被軟禁,TikTok必須被禁止,中國電動車必須被課以高關稅……。結果脖子愈被卡,愈是「倒逼」中國突破重圍,至今中國已成為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夥伴,2023年更是超越日本躍居全球最大汽車出口國。
大國博弈靠實力說話,而非取決於意識形態對抗
同樣的系統性對壘,也展現在體育領域之中。中國短跑名將蘇炳添在2021年東京奧運「一鳴驚人」,在100公尺準決賽以9.83秒跑出亞洲新紀錄,更以首名成績入決賽,他是歷來第2位能躋身男子100公尺決賽的亞洲選手。2024年的巴黎奧運,不只是前述提到的潘展樂,還有被封為「Queen Wen」的鄭欽文,21歲的她奪得中國乃至亞洲選手在奧運個人網球項目的首枚金牌。面對西方媒體挑釁式的提問,本屆奧運在游泳項目已經斬獲6枚獎牌的張雨霏如此回應:「中國選手取得優異成績就會被質疑,為什麼美國著名選手的成績不會被質疑?」她的一番話,打破了長年籠罩體育圈的「血統論」刻板印象。
在男子4×100公尺混合式接力泳賽的頒獎儀式上,一個畫面令人印象深刻。準備要進行大合照時,中國隊本來打算要坐下,但被一旁的美國隊員阻止,並讓出了中間的「C位」,示意「冠軍要站在上面」,隨後奪銀的美國隊與摘銅的法國隊一起坐下,還主動與中國隊握手擁抱。這一幕不只說明了奧運做為友誼橋梁的宗旨,更反映了在大國博弈的競技場上,唯有實力才是硬道理,其他屬於意識形態的對抗,就算喧囂擾攘,到頭來終會成為過眼雲煙。
巴黎奧運即將閉幕,但中美大國博弈的回合較量還看不到停歇的時刻。美國為了捍衛世界霸權的地位,勢必無所不用其極,使出渾身解數力壓中國;中國為了實現民族復興的目標,勢必追求不斷的超越與突破。在這場世界秩序與的地緣格局的激烈碰撞中,孰勝孰負,不會是意識形態或價值觀的口號決定,而是取決於實力的發展,靠實力來說話。這或許是台灣在欣賞奧運賽事的揮汗拚鬥,並為支持隊伍激情燃動之餘,可以從中得到的另類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