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提出「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簡稱 SDGs),事實上,民進黨立委蘇巧慧早已倡議實踐永續生活,在立法院實踐永續行動,督促政府落實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尤其近年來環保署為推動全民綠生活,也提出綠色餐廳的制度,目前台灣民間已經有綠色餐飲指南及其他團體在進行更為嚴謹的綠色餐廳評鑑方式,綠色餐飲指南已與有綠色版米其林指南之稱的英國永續餐廳協會正式簽署備忘錄,為國內永續飲食發展開創新局面。
現今台灣積極發展綠色永續,正透過如何以餐飲改變對生命的態度及世界的態度,專注於推動全植物飲食,盼透過具潮流風格點美味蔬食,提高蔬食普及率以及人們對蔬食的接受度,最終改變人們對蔬食的態度,讓蔬食成為主流。
而米其林綠星最早在2020年亮相,之後陸續引進各城市的米其林指南中,鼓勵在「永續」作為上領先的餐廳,在呈現精湛廚藝的同時,也善待環境。在《台灣米其林指南2023》中拿到綠星只有六家餐廳獲獎,為「Embers」、「小小樹食」、「山海樓」、「陽明春天」、「Hosu 好嶼」、「Thomas Chien」。
以綠色米其林為核心原點,向外結合USR(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簡稱USR) x CSR(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簡稱CSR) x ESG(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簡稱ESG) x SDG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簡稱 SDGs)是可行的策略行動。法國 Zephalto 已推動米其林美食到太空,在台灣《米其林指南》代表名氣和獲利的保證,米其林已代表一種文化,回顧歷史,《米其林指南》誕生於1900年的巴黎萬國博覽會期間。原先是免費提供持續到了1920年,後決定從當年開始取消免費提供,改為販售,後來漸漸發展成為今日的星級認證制度。
2024年的米其林評審員,要至少十年的餐廳與旅館相關經驗,並多次提交報告,同時也需對世界各地的食材、風土與美食文化有廣泛的認識者才會入選。並以團隊形式為餐廳投票評價,而早在1926年,《米其林指南》開始加入將評價優良的旅館特別以星號標示的機制,1931年開始啟用三個星級的評等系統。米其林公司為了維護評鑑的中立與公正,所派出的評鑑員都是業內經驗豐富的專家,喬裝成普通顧客四處暗訪,藉此觀察店家最真實的一面,首創於《米其林指南》評鑑的評審權威性由此建立,而米其林依照評鑑標準,給予一至三顆星星評價,評鑑標準包括食材品質、廚師對味道以及烹調技巧的駕馭能力、料理中展現的個性、是否物有所值及餐飲水準一致性。評鑑以城市為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