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人力短缺的局勢下,台積電為因應新廠的人力需求,自今年起展開台德產官學界的半導體人才培訓。第一批30位從德國到台灣受訓的學生,已於8月中旬返德;第二批也來到了最後評選階段。
對於已經實際在台積電實習、體會過台灣文化的德國學生,他們親身經歷了台德文化差異。
來自波蘭、就讀於德勒斯登工業大學的文薇安(Weronika Woronko)告訴DW,他們在台積電培訓時,「什麼都問,問題很多……特別是在我們不懂的時候,還有在我們對某事物很感興趣時」。她形容,一開始這對雙方來說都有點衝擊,但後來兩邊都有所調整。
25歲的康莉璇(Shradha Komatwar)則說,她很感謝台積電並沒有要求學生減少問題,而是一直為學生解惑。
台積電透過書面回覆向DW表示,德國學生「注重效率且理解力強,課程中有不懂的會馬上發問,台積公司在訓練過程針對不同的文化背景而調整不同的學習模式」。台積電還表示,對不同文化,「對台積公司來說也是學習的過程」。
德國薩克森自由邦科技處台灣辦事處處長金郁夫(Josef Goldberger)也點出正視文化差異的重要性。他告訴DW,台積電公司在台灣的模式很難直接複製到其他國家,即使是在同樣位於亞洲的日本也未必能完全做到。
為了避免未來可能因文化差異導致「災難」般的結果,金郁夫認為,台積電德國廠理想上應該要是一種「台灣優勢與德國優勢的結合體」,從各自文化中截長補短;從德國角度來看,這些優點包含德國式的工作與生活平衡,以及有效率、有話直說等特質。
金郁夫負責協助在德勒斯登的大學招募人才,到台灣受訓。德國學生在台灣受訓,獲得的不只半導體產業的實作機會。金郁夫認為,真正的「加值」在於「台灣經驗」。
「台灣和薩克森邦的紐帶並不多,我不知道有沒有任何會說中文、在台灣待過一段時間的半導體專家存在。但這麼大的投資案,需要這樣能夠扮演橋樑的人才。」事實上,德勒斯登也有半導體產業聚落,也能提供學生實習機會;不過,未來ESMC新廠需要懂台灣文化、且實際跟台灣工程師接觸過的人才。
金郁夫也向DW透露,明年的培訓計劃將分為兩階段:首先,如同今年,明年春天將有一批約30位學生到台灣大學上課1學期,再到台積電的台中新訓中心和晶圓廠實習2個月;在秋季學期,還有另一批約30位學生會到陽明交通大學和台灣科技大學,再到台積電培訓。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