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看賴清德上任一百天:雖秉持「不卑不亢」,仍有「內憂外患」

2024-08-28 10:45

? 人氣

澎湖海峽兩岸交流協會理事長、前國民黨立委林炳坤等人與福建省台辦處長李忠惠等代表協商,就「大進滿88號」事件達成共識,8月13日,除了台籍船長仍在中國大陸接受調查,其餘4人獲釋返台。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美國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非常駐研究員宋文笛接受BBC中文採訪時分析說,未來中國政府在兩岸「事務性」議題上,會保留「模糊處理的空間」,讓國民黨籍的官員或代理人有更多居中協調的機會,削弱賴清德的民進黨政府在兩岸事務的話語權。

他認為,雖然蔡英文在兩岸關係的論述「不能讓北京滿意,但有嘗試給出一點點『安慰獎』」。蔡英文在兩任就職演說中,都有提到將依循《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但賴清德就職演說中,象徵台灣與中國之間存有特殊關係的《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的說辭消失了。

觀察賴清德政府三個多月因應來自中國政府的挑戰,翁履中認為,賴表現出「不示弱」、「維護台灣尊嚴」的強硬態度。他由此分析認為,未來北京政府更可能會「跳過台灣來處理台灣問題」:「你(台灣政府)要這麼強硬的話,我就跟你的大哥美國談就可以了。」

台美關係:美國大選或有變數

「基本上台美關係就是維持一個平盤。」常居美國的翁履中指出,在美國大選結果出爐之前,台美關係不會有顯著轉變。

賴清德上任後一周,跨黨派的美國國會議員團、美國智庫學者、前白宮官員等陸續訪台。翁履中說,美國官員藉由訪台顯示自己的抗中立場,這和蔡英文時代相同,而訪台的官員層級與頻率,基本上也是延續蔡英文執政時建立的模式。

宋文笛分析,如果台灣要繼續維持既有的兩岸路線,堅定自信地面對北京,那必須要有「強力的美國和西方伙伴的支持。」

但目前美國正在經歷大選,如果特朗普當選為下一任美國總統,他潛在的孤立主義傾向,可能以美國利益為優先,降低在拜登執政時期軍事、外交層面對台灣的支持力度,為中美關係、台美關係帶來變量。而參考美國立場行事的民主陣營國家,若看見美國降低「友台」熱度,也可能為確保自身利益,重拾之前的「友中疏台」政策。

朝小野大:賴政府內政的挑戰

賴清德的就職演說分為七大項重點,他在第一項就提到:「今年2月上任的新國會,是台灣時隔16年後,再次出現『三黨不過半』的立法院......我對未來中央和地方的互相合作、行政和立法的協調運作,寄予厚望。」

但其政府很快就遇到在野勢力——國民黨與民眾黨「藍白陣營」——的挑戰。

國民黨與民眾黨立委推動「國會改革法案」修法,經過三周的院會審查,在藍白陣營立委人眾優勢下,5月28日三讀通過。期間在立院法內爆發數起肢體衝突,執政黨、在野黨立委紛紛掛彩。立法院外,公民團體動員反對修法的群眾,發起之後被命名為「青鳥行動」的抗議,他們稱,集會最高峰人數突破十萬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