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總統的蔡英文在2019年承諾違章工廠不得污染、不得新設、不得危害公安,然而即便「工廠管理輔導法」上路後,許多農地違章工廠依舊罰不了、拆不掉,地球公民基金會今(28)日召開記者會表示,全台有6縣市需被裁罰案件共477件,但裁罰率卻不到40%,而《工輔法》2020年修法上路至2023年,推估疑似新增農地違章廠房約有1萬1500間,拆除率僅15%。
地球公民基金會指出,《工輔法》修法訂定的20年落日條款,須在2039年之前變更土地為「特定目的事業用地」,完成就地合法。然而,2020年《工輔法》修法後,依據農業部農地資源盤查圖台2024年8月最新資料,農地上的疑似工廠面積新增了2857公頃,約新增了1萬1500間廠房。如果還是罰不了、拆不掉,《工輔法》20年落日的法規將再受到挑戰,最糟的情境是,選區民代迫於違章工廠的壓力,亟有可能再修法推動就地合法。因此,徹底了解縣市政府的執法困境,建立相關配套協助,要求地方政府盡速改善至關重要。
6縣市農地違章零複查 未針對違規行為連續裁罰
地球公民基金會專員吳沅諭表示,地球公民從2020年起代民眾向各縣市政府檢舉了859件,因各個機關回函及處理需3個月以上,因此,分析個案篩選2020到2023年已檢舉超過3個月以上的771個案件。而771件之中,案件數最多的是桃園市、台中市、彰化縣、台南市、高雄市、屏東縣等縣市,計有531件,扣除地方政府確認有「農業使用證明」或已向經濟部產業發展署(下稱產發署)申請納管的案件,需要被裁罰的案件共有477件。
吳沅諭說,比對6縣市政府的檢舉回文和產發署公開的查處資料,6個縣市需要被裁罰的案件共有477件,裁罰率不到40%,台中裁罰率最高,有43%,再來是彰化40%,桃園39%,高雄30%、台南27%,最低的是屏東約25%,其餘60%從回文和公開資料皆無法得知裁罰結果,恐怕60%是沒有做到查處。且經打電話訪談公務員發現,6縣市予以第一次罰鍰後,後續都沒有主動複查違建是否已經自行拆除,於是沒有針對違規行為連續裁罰。
吳沅諭指出,依據農業部農業及農地資源盤查結果資料,《工輔法》2020年修法上路至2023年,農地上的疑似工廠面積新增了2857公頃,以一間農地違章廠房約0.25公頃來推估,約有1萬1500間。依據經濟部產發署公開2022到2024年已查處的疑似農地違章工廠的數量約6251間,但最後只有7間拆除。地球公民基金會也向內政部索資,發現2021到2023年間,全台拆除正在蓋的農地違章廠房數量約800間,拆除已興建完成的廠房約937間,總計拆除1737間。若以推估疑似新增農地違章廠房1萬1500間來看,拆除率大約15%。
農地違建檢舉流程繁雜 檢舉人得花錢花時間相關單位才受理
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吳慧君表示,彰化目前還有1萬多件各類違建待排拆,但依內政部國土署違章建築案件統計月報表,彰化縣去年僅拆除29件違建,是6縣市中拆除數量最少的縣市,且這29件還不一定是農地違章。民眾最常反映的就是檢舉農地違章這麼久為何遲遲未拆,政府拆除消極,民眾自然而然會認為檢舉沒用,違章工廠也會愈來愈囂張,呼籲彰化縣府逐年提升農地違章的拆除目標數。
吳慧君也指出,目前違章建築的檢舉流程也很不合理,以彰化縣為例,檢舉人要花錢、花時間到戶政事務所申請地籍圖和地籍謄本,相關單位才會受理檢舉,明明這些資料政府都有。她也建議,各地方政府應公開農地違建查處紀錄跟執法進度,供民眾查詢,減少重複檢舉造成機關人力負擔。
地球公民基金會議題部專員賴沛蓮表示,農地違章拆除橫跨地方政府的經發、地政、都發、農政、建管五個局處,流程複雜常發生各單位互踢皮球,應強化各縣市非都市土地聯合取締小組的協調監督功能,確認查處分工與進度,並增加查處預算與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