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秀蓮前副總統於9月1日召開民間國是會議,我們就「兩岸如何化干戈爲玉帛」與「縮短貧富差距」2項議題,提出「以數位科技與金融合作實驗,促進兩岸共榮」的建議,具體方法包括:金融新創商業模式實驗、「數位法幣」範疇實驗、與「後石油美元」時代的國際金融中心;而「數位法幣」範疇實驗可望兼及縮短貧富差距、增加政府治理效能、澄清吏治。
兩岸各黨都有追求均富的思想,是最能求同存異的起點。賴清德總統強調要發揚民進黨所制訂的《臺灣前途決議文》,應樂於實踐《決議文》的結論:「雙方在歷史上、文化上、血緣上的長遠關係出發,從地緣政治、區域穩定、經濟利益著眼,創造共生共榮、互信互利的美好前景。」。
本建言同時可讓我們展望:陸美和則天下和,唯臺灣可作調人。
習近平主席會見美國安全顧問蘇利文強調「相向而行」的時勢,瑞士在3大強權間成為調人的歷史,都在呼叫臺灣勇於接下使命。
臺灣先導實驗、大陸擴大實施
自工業革命後,科技一直是推動國家發展的引擎,而數位科技更蘊涵協助社會改造的潛力。
科學知識必須來自實驗,一般只有物理與生理實驗室。而兩岸創造了史上獨一無二的「臺灣先導實驗、大陸擴大實施」的行為實驗室。
大陸由改革開放起,第一步的經濟特區,就是臺灣第一步實驗的加工出口區。臺灣後來陸續擴大勞力密集產業、發動基礎建設、進入資訊工業,發展智慧產業,都是面臨瓶頸再尋找突破,大陸接著也走了完全相同的過程。大陸「摸著石頭過河」的石頭,就是先跳進大河中感受潮流的臺灣。
臺灣和大陸都體會到,製造業成熟後的下一波是:金融。
金融不僅是產業,更直接影響財富分配與社會結構。然而無法避免的「資訊溝」與「資本溝」,會擴大貧富差距、增加階級對立;且財務運作易容產生不實膨脹、乃至各種詐騙,降低國民信用與公民素質。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其實已經出現這樣的苦果。
共同富裕須立於法治●公共政策應基於科學
大陸有些金融新創事業構想,譬如「螞蟻金服」在上市前夕被叫停。本案提供的個人理財槓桿,從正面觀察,使得「資訊溝」與「資本溝」縮小,有可能協助相對弱勢者創業的機會。但由負面預測,在上市的過程就會造成不勞而獲式的大眾資產重分配,也可能因後續無足夠人力控管,造成社會更大負擔。
在蘇聯解體之後,世界上原來多數的純資本主義國家與純社會主義國家,同時都向中間靠攏。但「中間」仍然是一廣大的灰階區域。
大家理想的「共同富裕」必須建築在可大可久的「法治」上,而不能是聖人隨機應變的靈感。
現代的法治,人民與人民、人民與國家、國家與國家的約定,不能輕易改變,更不能隨便溯及既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