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兩個在歷史中常見,會在這種一上來就開啟死鬥局勢中透露出關於上位者的訊息則是:
1. 缺乏安全感
2. 後續有更大的計畫要進行,因此需要在黨內和朝野有更大的掌握力
在歷史中,初上位時便發動與政敵大規模傾軋與死鬥之案例,第一種可能是登位者安全感缺乏。不論是其得位不正、位置不穩,或是上位者性情孤斷,總之展現為上位者缺乏安全感,那麼這樣的人就可能在自身初登位,尚未站穩時,就發動與政敵大規模之死鬥。所謂先下手為強,靠開啟死鬥局之先機來穩固自身地位。
另一種可能,則是上位者有更為後續或更大的計畫,因此不能等到鬥爭之時機到來再開鬥,而是更早就試圖攬下大權,削減異議和反對力量,以推動後續計畫之進行。
但不論是哪一種,歷史中這類從原本活鬥中將局勢導向死鬥的行徑,通常會帶來更為凶險的後續發展。
這當中的關鍵,就是活鬥與死鬥的差別。
死鬥與活鬥之不同
所謂活鬥,其例子對台灣來說近在眼前:前一次2020總統大選時,彼時的賴清德在綠營黨內初選鬥爭中看似被蔡英文打落,但活鬥的性質就是鬥輸鬥贏不會走向最極端的結局。因此轉眼四年後,賴清德總統便能再起。
同樣地,綠營先前黨內派系與蔡英文之間的鬥爭也是相對溫和,並且較多屬於社會風向之對抗,較少牽涉司法之成分。
而若仔細察覺,便會發現多數民主國家之選舉,其實也就是一種活鬥的過程。選輸選贏,照規定來看不過一者從政一者歸田,下次還有機會再一決高下。
然而死鬥則不然。死鬥中誰先落馬,便容易再起不能,或者受到不可逆之傷害,要不丟了身家性命,要不長期身陷牢獄,不得翻身。例如中共以及北韓之內部鬥爭,往往極其凶險。稍有不慎中箭落馬,便可能全副身家消失,或者直接人間蒸發。
因此活鬥和死鬥之不同,在鬥爭者心態和整體局勢的氛圍中便會展現出來。
在活鬥中若鬥輸,例如選舉中選輸,大不了下一次捲土重來。
然而死鬥往往沒有下一次機會,所以各種情況會變得更加兇險。先下手為強以及務求整死對手,使其再起不能皆為常態。手段便也更不照規矩來(例如選舉和法治就是民主的活鬥規矩),反正贏者才是贏家,輸者一無所有。
因此,死鬥之局更容易長期存在獨裁、專制,以及司法不公之國度。因為沒有眾人所遵守的既有規則來規範鬥爭,所有的手段都是可能的,只要你最終能鬥贏。
在歷史上活鬥和死鬥也往往不會有單一時期的界定,很多時候因人因事而異,也有些時候整個大時代和局勢會向一邊傾斜。有些時期和政體,人們死鬥成性,嗜殺如癡,寸草不留;有些時期和政體則以活鬥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