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萎靡不振,憂心忡忡的領導人使出了渾身解數。
他們公布了刺激方案,罕見地發放現金補貼,召開出人意料的會議來促進成長,並試圖通過一系列決定來整頓陷入困境的房地產市場,而他們在上周完成了上述所有這些事情。
不太清楚的是,經濟放緩對中國普通民眾產生了怎樣的影響,他們的期望和沮喪往往受到嚴格審查。
但兩項新的研究提供了一些觀察。第一個是對中國人對經濟態度的調查,發現人們對自己的發展前景越來越悲觀和幻滅。第二個是實體和網上抗議活動的記錄,表明由經濟不滿引發的事件有所增加。
儘管並非完整,但這些描述讓我們難得一睹當前的經濟形勢,以及中國人對未來的感受。
除了房地產危機之外,沉重的公共債務和不斷上升的失業率也打擊了儲蓄和支出。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今年可能無法實現5%的成長目標。
這對中共來說是發人深省的。爆炸性的成長使中國成為一個全球強國,穩定的繁榮是一個永不放鬆大棒的專制政權所提供的胡蘿蔔。
從看漲到黯淡
隨著新冠大流行結束,經濟放緩出現,部分原因是三年來的封鎖扼殺了經濟活動。
哈佛大學美國教授馬丁·懷特(Martin Whyte)和史丹佛大學中國經濟中心教授斯科特·羅澤爾(Scott Rozelle)的研究表明,疫情前後幾年的對比非常明顯。
他們在習近平掌權之前的2004年和2009年,以及他執政期間的2014年和2023年進行了調查。樣本規模從3000到7500不等。
2004年,近60%的受訪者表示他們的家庭經濟狀況在過去五年中有所改善,他們中的許多人對未來五年感到樂觀。
在2009年和2014年,這一數字大幅上升,分別有72.4%和76.5%的人表示家庭經濟情況有所改善,68.8%和73%的人對未來充滿希望。
然而,在2023年,只有38.8%的人認為家人的生活變得更好。不到一半(約47%)的人相信未來五年情況會有所改善。
與此同時,對未來感到悲觀的比例上升,從2004年的2.3%上升到2023年的16%。
該研究的調查對象是20歲至60歲的全國代表性樣本。在專制的中國,獲得範圍廣泛的意見是一項挑戰。
受訪者來自中國29個省級行政區,但西藏部分地區和新疆被排除在外。懷特表示,這是「由於地理位置偏遠和政治敏感性而產生的額外成本」。這些位於西北部的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在北京的統治下長期受到令人汗毛直立的嚴格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