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中國的消費者物價指數較去年同期正成長0.6%(較7月上升0.4%),看似好轉,但這主要是食品價格在漲,其中食品上升2.8%,非食品只有微升0.2%;而不含食品和能源的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略增0.3%,顯示消費活動依然疲軟。生產者物價指數(PPI)當月則較去年同期下降1.8%,是連續23個月下跌。這樣的價格走勢與目前高得離譜的無風險利率水準完全無法比擬,中國理論上該大幅降息,人民銀行應該盡快將7天逆回購利率降到至少與CPI相符的水準,畢竟當逆回購利率過高時,資金流入銀行,導致借貸和投資意願減弱。人們對未來預期低落,不願消費,進一步加劇通貨緊縮。換句話說,近年1.7%至2%實在是太高,中國人蜂擁的將手上的現金存入銀行,完全是理性的做法。
中國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9日發布,今年二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是1.56%,較第一季末的1.59%下降0.03%,在此同時,上半年中國各銀行的平均淨息差是1.54%,這意思是許多銀行將面臨虧損甚至資本減損的情境。券商的金融業分析師普遍意見是,中國銀行業的淨息差要在1.7%以上才會是相對健康的經營環境。然而,這並不容易,代表銀行政策資金成本的逆回購利率還在1.7%,而代表銀行收入的10年期國債殖利率已經降到2.1%附近,在疫情開始的2020年,曾經到過3.42%的水準,中國長期公債是2020年後中國金融市場表現最好的資產。
淨息差壓力重 銀行業經營環境不佳
至8月底為止,A股42家上市銀行已經完全公布2024年上半年財報,光從其中幾家大銀行來觀察,就可以知道中國銀行體系的經營環境非常不妙。其中一個重要的訊號是信用卡刷卡的金額,2023年上半,客戶刷卡金額超過1兆元人民幣的有10家銀行,到了2024年上半,光大、興業、浦發等3家銀行的刷卡金額分別衰退28%、18%、17%,總金額跌破兆元人民幣的關卡,其他呈現雙位數衰退的還有交通銀行的14%以及平安銀行的23%,只有四大行以及客戶品質最好的招商銀行衰退幅度撐在個位數以內。這個數據直接證明了中國正在經歷通貨緊縮,也預示了資金湧入債市與定存的趨勢不會改變。
再以淨息差與不良率的角度觀察,疫情發生前的2019年上半,工行、建行、中行、農行等四大行的淨息差分別是2.13%、2.12%、1.89%、2.09%,5年後變成1.43%、1.54%、1.44%、1.45%,平均下降70個基本點,儘管不良放款率從1.43%、1.42%、1.37%、1.40%降到1.35%、1.35%、1.24%、1.32%,但這是增加不良貸款核銷、更改不良貸款認列標準、提撥未實現盈餘等會計手法調整過的數字,疫情之後,連四大行的獲利能力都大幅下滑是銀行股權投資人已經面臨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