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曾為毛澤東戴袖章,中國「紅衛兵」代表人物宋彬彬去世,終年 77 歲

2024-10-08 12:00

? 人氣

1966年,宋彬彬在天安門為毛澤東主席綁上紅臂章。(維基百科/Public Domain)

1966年,宋彬彬在天安門為毛澤東主席綁上紅臂章。(維基百科/Public Domain)

在中國,宋彬彬曾是文化大革命的代表人物,是參與煽動對教師致命迫害的「紅衛兵」,毛澤東曾賦予她另外一個名字「要武」。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宋彬彬今年9月16日去世,終年77歲。在美國,她曾是麻薩諸塞州政府的一名科學家,負責分析空氣品質。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加入VVIP會員請點此訂閱:風傳媒・華爾街日報VVIP,獨享全球最低優惠價,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洞悉國際政經最前沿。

1989年,宋彬彬在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獲得了博士學位,她在該校的同學們對她在中國的過去幾乎一無所知,包括她是中共高幹子弟,父親是「中共八大元老」之一。

他們對宋彬彬1966年那段決定她命運的經歷更是知之甚少。

1966年6月,宋彬彬是北京一所女子中學紅衛兵組織的領袖。紅衛兵是狂熱擁護毛澤東的學生運動團體。宋彬彬當時和另外兩名學生一起張貼了一份手寫大字報,譴責該校一名領導,這引發了當年持續一整個夏天的騷亂,學生們批鬥老師以及任何他們認為背叛了毛澤東思想的人。

這場騷亂最終導致該校黨總支書記兼副校長卞仲耘遭到折磨和致命毆打,宋彬彬和其他學生曾譴責過卞仲耘。(幾十年後,宋彬彬為自己在這些事件中起到的影響道歉,但否認參與了毆打或任何暴力行為。)

文化大革命(文革)與毛澤東,對中國社會影響深遠(美聯社)
文化大革命(文革)與毛澤東,對中國社會影響深遠(美聯社)

1966年8月,就在卞仲耘被害兩周後,大批群眾聚集在天安門廣場,毛澤東在廣場上向數以萬計的紅衛兵發表講話,擴音器裡播放著革命歌曲《東方紅》。毛澤東將這些對他忠心耿耿的學生視為一場變革的武器,他相信這場變革將能拯救中國,避免資本主義思想的興起。

宋彬彬當時是受邀登上天安門城樓的多位年輕人之一,她為毛澤東佩戴了紅衛兵袖章,這一幕被記錄在了一張廣為人知的照片中。

1966年9月,文革期間,狂熱支持毛澤東的青年高舉《毛語錄》(小紅書)(AP)
1966年9月,文革期間,狂熱支持毛澤東的青年高舉《毛語錄》(小紅書)(AP)

在問起宋彬彬的名字後,毛澤東建議她把名字從「彬彬」(意思是「文雅」)改為「要武」(意思是「尚武」)。宋彬彬從未採用過這個名字,不過《人民日報》曾用「要武」作為署名發表了一篇據稱是以紅衛兵第一人稱敘述的文章。宋彬彬否認自己寫過這篇文章。

暴力浪潮

毛澤東在天安門廣場接見紅衛兵引發了一波政治暴力浪潮。據官方報紙《北京日報》報導,在卞仲耘死後的幾周內,僅北京就有1,772人死於紅衛兵暴力。

這場政治動蕩使中國經歷了十年浩劫,有時被比作內戰。在此期間,高幹子弟搖擺不定,宋彬彬本人後來也加入了數百萬人上山下鄉「再教育」的隊伍,最後來到內蒙古。

文革結束後,宋彬彬和丈夫在20世紀80年代成為第一波中國留學生,她最初在波士頓學院(Boston College)獲得了地球化學碩士學位。她在麻省理工學院的博士論文是關於中國北方渤海灣盆地的火山岩。

1966年文革期間,毛澤東接見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生革命領袖。中國正在籌備「十一國慶」,展現70年來在經濟、軍事等發展方向的繁榮。(AP)
1966年文革期間,毛澤東接見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生革命領袖。中國正在籌備「十一國慶」,展現70年來在經濟、軍事等發展方向的繁榮。(AP)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地球科學教授Tanya Furman曾與宋彬彬一起在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學位,她說宋彬彬是一個有愛心、勤奮和注重隱私的人。她說,儘管宋彬彬在照顧兒子的同時還要兼顧繁重的工作,但還是會替其他學生完成一些任務,比如深夜監測受過輻射的岩石樣本。

另一位與宋彬彬密切合作過的研究生Daniel Tormey回憶說,他們的博士學位畢業典禮就是在1989年6月4日中國政府對天安門廣場民主抗議者進行暴力鎮壓之後不久舉行的。

Tormey在一封電子郵件中說:「那段時間,麻省理工學院的中國留學生都感到不確定和擔憂,我記得她當時既擔心自己,也擔心在中國的家人。」

畢業後直至2003年,宋彬彬都在麻薩諸塞州環境保護部(Massachusetts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工作,擔任環境分析官員,期間參與撰寫了有關空氣品質的報告。

2003年,宋彬彬回到中國照顧年邁的父母。她的父親宋任窮將軍於2005年去世,終年96歲。宋彬彬的丈夫2011年在北京去世。

這位紅衛兵的道歉

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常有一些當過紅衛兵的人士對文革期間的行為予以反思和道歉。

2012年,宋彬彬在地下雜誌《記憶》(Remembrance)上發表了一篇文章,該雜誌討論的話題是常被中共壓制的歷史問題,比如文革。宋彬彬在文章中說,當年那份譴責學校領導的手寫大字報實際上起的是拉開1966年學校文革序幕的作用。她寫道:「我參與寫了,就應當承擔責任。」

2014年,宋彬彬和其他一些當過紅衛兵的同學一起回到母校,對他們當年的行為表達「終生的傷痛和懊悔」。《新京報》刊登的一張照片顯示,他們在卞仲耘的半身像前鞠躬。

卞仲耘是一名銀行家的女兒,當時很容易成為受迫害的對象。Tania Branigan在她2023年出版的《紅色記憶:中國文化大革命的餘波》(Red Memory: The Afterlives of China’s Cultural Revolution)一書中寫道,作為學校負責紀律的副校長,卞仲耘作風強硬,令人生畏。

Branigan等一些人記錄了卞仲耘是如何被拖到台上,用帶釘子的棍棒和帶金屬扣的皮帶毆打,直至失去知覺後被置之不理。

卞仲耘的丈夫王晶垚不接受前紅衛兵的道歉。他當時在一份聲明中說,宋彬彬佩戴的紅袖章沾滿了卞仲耘同志的鮮血。王晶垚於2021年去世,終年100歲。

「一道未癒合的傷口」

Branigan表示,需要結合當時的政治環境來看待年輕人的罪責。

她說:「文化大革命不僅僅是年輕人做了可怕的事情,儘管很多人確實做了。文化大革命是毛主席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而引導群眾的情緒,特別是兒童和青年的情緒。」

研究人員表示,圍繞宋彬彬的爭議部分源於在中國缺乏對文革的公開討論。維也納大學(University of Vienna)研究中國問題的教授魏格林(Susanne Weigelin-Schwiedrzik)稱之為「人們心中一道未癒合的傷口」,從未得到妥善處理。

2013年,在紀念毛澤東誕辰120周年之際,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曾談及毛澤東的功過。習近平說:「不能把歷史順境中的成功簡單歸功於個人,也不能把歷史逆境中的挫折簡單歸咎於個人。」

Netflix改編科幻小說的《三體》重現文革場景。(劇照)
Netflix改編科幻小說的《三體》重現文革場景。(劇照)

紅衛兵的暴力形象依然存在。Netflix劇集《三體》(3 Body Problem)的一些觀眾已把宋彬彬與劇集開頭場景中的一名紅衛兵進行了對比;該場景中,一名教授在文革期間被紅衛兵毆打致死。《三體》一書的作者曾表示,提及文革是為推進劇情而有意為之。Netflix不予置評。

宋彬彬2012年在雜誌《記憶》發文提到文革結束時她向前看。「我不提過去,不提家庭背景,只想遠離喧囂,認真學習和工作,」她寫道。

宋彬彬身後留有一子。(相關報導:華爾街日報》在中國,愛國主義情緒時而走向暴力更多文章

她的家人在給《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的聲明中沒有提及她的過往。他們說,她一生都致力於成為一位充滿愛意的母親、女兒和妻子。

決策者的最佳夥伴

立即訂閱,即刻暢讀華爾街日報全文內容

並享有更佳的閱讀體驗

訂閱 每天只要10.9元 查看訂閱方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