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上周出人意料地決定採取果斷措施挽救經濟成長,這讓國內外投資者都感到振奮。對至少部分人來說,這一政策大轉彎給人似曾相識的感覺。
就在22個月前,中國政府也曾突然行動,取消了讓中國與外界隔絕兩年多並導致經濟遭受重創的「動態清零」政策。政策陡轉一度使中國陷入了新的公共衛生緊急狀態,醫院措手不及,無力應對大量患者。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加入VVIP會員請點此訂閱:風傳媒・華爾街日報VVIP,獨享全球最低優惠價,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洞悉國際政經最前沿。
這一次,經濟政策的大轉彎似乎不太可能立即引發另一場危機。倒是中國股市在短短幾天內就從萎靡不振變得炙手可熱。
但這兩次政策陡轉之間明顯有相似之處。兩者都表明,習近平的集權做法導致了有效的政策滯後公布。
習近平2022年12月決定放棄其標誌性的「動態清零」限制措施。先前數月,國內外許多人士已在敦促中國政府放棄這項不再有效的政策,併為不可避免的重新開放做好準備。
儘管實施了嚴格的封鎖,但北京不斷接到報告,顯示全國各地的感染人數上升。隔離和大規模檢測等嚴厲的遏制措施不僅成本高昂,還大幅削減了消費支出,使部分民眾瀕臨崩潰。
直到2022年11月下旬抗議浪潮席捲中國各大城市,嚴重威脅到領導層高度重視的社會穩定之後,習近平才最終決定改變政策。
但由於幾乎沒有人提前收到政策轉變的通知,全國各地醫院的醫護人員不得不面對患者激增的情況,而醫療必需品儲備不足。當時數億人在幾周內感染,火葬場堆滿屍體。
害怕採取行動
快進到上周的經濟政策逆轉。
中國取消自我實施的抗疫隔離措施近兩年後,經濟學家和投資者曾呼籲中國政府採取有力行動來支撐經濟成長,尤其是在政府的干預措施使龐大私營部門失去活力,並使房地產行業由盛轉衰之後。
負責日常經濟事務的官員也召開了愈發緊急的會議,討論如何應對外資撤離以及資金短缺的地方政府所面臨的巨大壓力。然而,儘管受到這些敦促,中國政府還是無法採取更大膽的行動,直到上周,政府才在短短幾天內宣布了一系列降息和其他提振經濟的措施。
為什麼花了這麼長時間?主要原因是沒有人敢在沒有獲得授權的情況下採取行動。與其他領域一樣,經濟決策權牢牢掌握在習近平本人手中。直到最近的官方數據顯示青年就業形勢日益嚴峻,凸顯出社會穩定面臨潛在威脅,這位最高領導人才對經濟表現出一些擔憂。
即使最近打出了促成長的「組合拳」,在經濟真正復甦之前中國政府還有很多工作要做。許多經濟學家表示,最重要的是,中國高層需要轉變國家重點支持的方向,從工廠轉向家庭。
習近平上周主持召開的政治局會議承諾「為幹事擔當者撐腰鼓勁」。希望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