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政府心中的「台灣韌性」是為最大化台灣人民的生存所設計的「韌性」,還是為全球1%做打算、必須犧牲台灣人民的「韌性」?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從「灰色地帶」、「公私合作」、「認知戰」、「網路安全」、「民防」、「黑熊學院」、到「能源安全」,總統府9月公布的「全社會防衛韌性」如同是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 7月公布的「加強台灣韌性」報告翻版。大西洋理事會是一個受石油業、軍火商、美國國防部、國務院以及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NED)等美國情治單位贊助、為鞏固西方殖民掠奪霸權及企業巨獸利益而存在的智庫;它所代表的西方(特別是美國)極少數精英利益與台灣人民利益完全背道而馳。
「民防」還是「防民」?
「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成員中的「黑熊學院」與美國CIA外圍組織、負責海外介選以及政權更迭業務的NED關係密切,而「壯闊台灣」也與被稱為美國「戰爭白手套」的SOA關係密切。當美國在海外推動「民防」時,當地人民就該特別小心,因為美帝操控下的所謂「民防」,鬥爭對象未必一定是什麼外侮,而可能包括不認同美帝霸權的本國同胞。烏克蘭就是個血淋淋的例子:美國扶植烏克蘭極右民族主義新納粹,先是迫害殘殺烏東俄語區人民,接著策動政變推翻經過民主選舉產生的政府引爆內戰,最後順利讓烏克蘭陷入一場代理人戰爭。在烏克蘭血流成河的今天,大西洋理事會對台灣韌性的建議竟然是:「烏克蘭由志工、非政府組織和國際合作夥伴領導的草根國防創新模式對台灣極具參考價值,」讓人不寒而慄。
政府與跨國大企業聯手扶植「民防」正是法西斯崛起的路徑;墨索里尼如此,希特勒亦然。大資本養大的黑衫軍、褐衫軍還沒開始「抵禦外侮」早已先炮口對內輾壓本國反對極端民族主義、反對種族主義、反對資本壓迫的同胞。
2024年9月18日。一名俄羅斯士兵向烏克蘭軍隊發射了反戰車飛彈。(資料照,美聯社)
「公私部門合作」
俄烏戰爭由烏克蘭人出命、美國納稅人出錢,在美國國內也惹來了民怨。美國參院少數黨領袖麥康諾有如吃了誠實豆沙包,辯稱「錢其實留在了美國。」這話印證了維基解密創辦人朱力安.亞桑傑對美國所煽動的戰爭之觀察:掌權者藉由戰爭把錢從國庫洗出來,再洗回軍火商口袋。近年華爾街熱議話題—軍火商手頭現金爆量究竟該怎麼花才聰明—同樣印證了戰爭與貪腐二者密不可分的關係。
軍火商深知,要讓戰爭獲得普遍支持,戰爭財至少要在最低程度上雨露均霑,把越多人變成「利益相關人」越好:多一個家庭靠戰爭產業提供溫飽就多幾張支持戰爭的選票。受軍火商資助的大西洋理事會建議台灣「儘量將私部門引誘進國防產業,成為直接的利益關係人,」透過「全面整合公私部門合作,循烏克蘭模式,進行草根式的國防創新。」報告宣稱這種模式讓烏克蘭在十年戰爭中受益匪淺,台灣應多多學習。總統府「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新聞稿兩度提及了公私部門合作的重要性,總統對公私合作的重視亦反映在委員名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