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志豪觀點﹕如果說留港傳媒被「馴化」了呢?

2024-10-09 05:50

? 人氣

香港慶祝中國建政75周年國慶日,各地都能見到五星旗。(美聯社)

香港慶祝中國建政75周年國慶日,各地都能見到五星旗。(美聯社)

最近一個臺灣文壇的小風波,卻意外吹奏起臺港之間不和諧聲響。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文學雜誌《文訊》評選最值得期待的10位九○後作家,有這麼一句——「大量學生移動到臺灣求學,他們夢想著在臺灣生活可以得到救贖,事實卻不然,許多人的憧憬被日常削弱,最後幻滅。來到臺灣的學子們失望了,留在香港的青年被馴化了。

一句「留在香港的青年被馴化」,令香港人怒斥臺灣人戴有色眼鏡觀看香港人的命運和性格;臺灣人也覺得「馴化」二字用得莫名其妙,因為臺灣也有過白色恐怖年代的打壓歷史,卻沒有人曾說過臺灣被人馴化了。

我們要問﹕為甚麼會有人認為留在香港的青年是被馴化了呢?

如果不從文學角度去分析,這是一個更大課題﹕外界是如何解讀香港的現況?香港又是如何把自己的故事,說給世界聽呢?這個風波涉及外界對2019後香港的「想像」。

香港的現況很詭異,當你「說好香港故事」時會被說成粉飾太平,當你「唱衰」香港時又會被說成落井下石。

我是做傳媒的,就用傳媒生態做例子。如果我們說「留港傳媒被馴化了」,效果又會如何呢?

一樣會有留港傳媒反駁你:我們沒有被馴化,我們仍用不同的空間、用不卑不亢的態度訴說可以守護的最微小的真相,例如有專門報導法庭的、有做專題追蹤的、有做現場直播報導的等等。

但同一時間,留在香港的傳媒人也會承認,大氣候是天寒地凍,除了看到的大抓捕,也有很多看不到的禁區紅線和不能報導的真相題目,自我審查是由下而上的基本動作。

譬如資深傳媒人區家麟最近著作《最後的信仰》便提到,一位新聞從業員不知道在六四時訪問了某位社運人士會否惹上麻煩,他主動向採訪主任求助,採主安慰他「「放心我們會替你審查」。這又叫「愛的審查」。

書中的審查變成了記者主動、而且是正向的做法,不是過去打壓新聞自由的霸道行為。

這既是生存之道,畢竟這是2024年的新香港了;但在外界看來,這些迎合、這些修正、這些審查,難道不能算是「馴化」嗎?

所以,這就是香港的詭異地方。

如果你說香港傳媒仍然桀驁不馴,那簡直就是睜眼說瞎話;但如果你說香港傳媒被馴化了,又會有許多人說你漠視了那些在紅線下戴著腳鐐艱苦跳舞的新聞工作者的努力。

這裡的「誤區」,其實是從大環境還是小個體的角度出發。

舉另一個例子,如果我們說,「留在中國的青年人被馴化」,又會有甚麼效果?

或許贊成者眾,畢竟臺港兩地都會用「小粉紅」、「洗腦」、「義和團」去理解大陸的新一代,這也是最方便敘事方法。但只要有真的仔細觀察大陸年輕人生活狀況,你都會知道,絕不是所有大陸人都被「馴化」了。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