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諾貝爾經濟學獎:「證明社會制度對繁榮的重要性」,艾塞默魯、強生、羅賓森獲肯定

2024-10-14 17:54

? 人氣

艾塞默魯(Daron Acemoglu)榮獲2024諾貝爾經濟學獎。(美聯社)
艾塞默魯(Daron Acemoglu)榮獲2024諾貝爾經濟學獎。(美聯社)

與諾貝爾獎委員會的得獎理由最相關的一本著作,應該就是《國家為什麼會失敗》,台大經濟學系教授林明仁曾指出,這本著作就是試圖回答「長期經濟成長與發展的來源到底是什麼?」為什麼一千年前世界各地的生活水準相去不遠,一千年之後的歐洲與非洲在貧富差距、經濟發展方面會有如此大的差距。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槍炮、病菌與鋼鐵》(Guns, Germs, and Steel)的作者戴蒙(Jared Diamond)曾認為是「地理環境決定了一切」,但艾塞默魯和羅賓森基於15年共同研究的成果,認為我們如何組織社會來生產並分配資源的「制度」,才是決定一個社會是否繁榮昌盛的主要原因。因此國家走向興盛或衰敗,很大程度都是由制定決定。林明仁指出,若能在經濟上致力於保護財產權、制訂不因人而異的遊戲規則、鼓勵資源往新科技方向投資、在政治上廣泛分配權力、建立制衡並鼓勵多元思想,國家就能持續發展。

至於《自由的窄廊》則是試圖回答「國家機器如何能與公民自由共存」?艾塞默魯和羅賓森認為唯有讓國家與社會維持在「自由的窄廊」之內—不要偏向無政府、也不要倒向獨裁統治,才能在暴政和無政府狀態之間撐出自由的空隙。中研院院士朱敬一曾在中文版的書序指出,「廊道之所以窄,是因為一邊有基於私慾亟思擴權的政治菁英,而另一邊則是抑挫政治巨靈的社會力量」、「要提升人民生活水準,我們既需要有效能政府的服務,也需要抑制其政治脫軌的社會機制。兩者之間過猶不及,所以廊道極為狹窄。」

經濟學人:他們指出國家成敗的原因

《經濟學人》指出,一個人的生活水準多半不是由天賦或努力工作所決定,而是由這個人出生的時間和地點所決定。那麼為什麼有些國家富裕、有些國家貧窮呢?艾塞默魯、強生和羅賓森共同發表的學術論文《比較發展的殖民地起源》(The Colonial Origins of Comparative Development: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用經驗研究與經濟學回答了這個問題。

三位經濟學家利用「工具變數法」(instrumental variables approach)來確定哪些歐洲殖民地發展了廣納型制度,哪些發展了榨取型制度。在移民死亡率高的殖民地,像是歐洲人不適應熱帶疾病的非洲,殖民國家選擇盡可能榨取本地勞動力;但在美洲、澳洲和加拿大等殖民地的低死亡率,意味著殖民國家通過私有財產和自由市場為歐洲移民提供分享財富的機會。廣納型制度鼓勵人力和物力資本投資,榨取型制度則抑制投資,因此造成生產要素的累積速度不同,最終也造就了國家之間的成敗有別。

喜歡這篇文章嗎?

國際中心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