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諾貝爾經濟學獎:「證明社會制度對繁榮的重要性」,艾塞默魯、強生、羅賓森獲肯定

2024-10-14 17:54

? 人氣

202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艾塞默魯(Daron Acemoglu)、強生(Simon Johnson)、羅賓森(James A. Robinson)。(翻攝諾貝爾獎官網)

202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艾塞默魯(Daron Acemoglu)、強生(Simon Johnson)、羅賓森(James A. Robinson)。(翻攝諾貝爾獎官網)

202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於今日(14日)揭曉,由麻省理工學院的艾塞默魯(Daron Acemoglu)、強生(Simon Johnson),以及芝加哥大學的羅賓森(James A. Robinson)榮獲桂冠。諾貝爾獎委員會稱,這三位經濟學家研究制度如何形成並影響繁榮,幫助我們瞭解各國之間的繁榮有何差異。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得獎公告中,諾貝爾獎委員會稱艾塞默魯、強生與羅賓森三人證明了社會制度對國家繁榮的重要性。一個法治不健全、制度剝削人民的社會,無法帶來經濟成長,今年經濟學獎得主的研究幫著我們瞭解箇中原因。

得獎人的研究指出,造成各國繁榮程度差異的原因之一,是這些國家在殖民時期所引進的社會制度不同。當歐洲人在全球大部分地區殖民時,這些社會的制度也隨之改變。被殖民時貧窮的國家通常會引進廣納型制度,久而久之,社會往往會變得普遍富裕;曾經富裕的前殖民地,若是引進榨取原住民和奪取資源的制度,現在往往就會流於貧窮。

當國家陷入榨取型體制和經濟成長停滯的局面,得獎人的研究說明了引入廣納型體制將為所有人創造長期利益,但榨取型體制只能為當權者帶來短期利益。只要政治體制能保證他們繼續掌握權力,就沒有人會相信他們對未來經濟改革的承諾,國家自然難以繁榮,這也能解釋國家為何走向民主化。

當權者如果面對革命威脅,他們往往寧願繼續掌權,並試圖藉由經濟改革得承諾來安撫群眾,但人民並不相信情勢安定下來就不會回到舊制度。最後,唯一的選擇就是轉移權力、建立民主。經濟科學獎委員會主席 Jakob Svensson 表示:「獲獎者證明社會制度對於實現繁榮的重要性。」

國家為何會失敗?

艾塞默魯、強生與羅賓森除了是學院裡的經濟學教授,他們也出版了多本叫好又叫座的經典作品。像是《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權力、富裕與貧困的根源》(Why Nations Fail: The Origins of Power, Prosperity, and Poverty)、《自由的窄廊:國家與社會如何決定自由的命運》(The Narrow Corridor: States, Societies, and the Fate of Liberty)、《權力與進步:科技變革與共享繁榮之間的千年辯證》(Power and Progress: Our Thousand-Year Struggle Over Technology and Prosperity)。

與諾貝爾獎委員會的得獎理由最相關的一本著作,應該就是《國家為什麼會失敗》,台大經濟學系教授林明仁曾指出,這本著作就是試圖回答「長期經濟成長與發展的來源到底是什麼?」為什麼一千年前世界各地的生活水準相去不遠,一千年之後的歐洲與非洲在貧富差距、經濟發展方面會有如此大的差距。

《槍炮、病菌與鋼鐵》(Guns, Germs, and Steel)的作者戴蒙(Jared Diamond)曾認為是「地理環境決定了一切」,但艾塞默魯和羅賓森基於15年共同研究的成果,認為我們如何組織社會來生產並分配資源的「制度」,才是決定一個社會是否繁榮昌盛的主要原因。因此國家走向興盛或衰敗,很大程度都是由制定決定。林明仁指出,若能在經濟上致力於保護財產權、制訂不因人而異的遊戲規則、鼓勵資源往新科技方向投資、在政治上廣泛分配權力、建立制衡並鼓勵多元思想,國家就能持續發展。

至於《自由的窄廊》則是試圖回答「國家機器如何能與公民自由共存」?艾塞默魯和羅賓森認為唯有讓國家與社會維持在「自由的窄廊」之內—不要偏向無政府、也不要倒向獨裁統治,才能在暴政和無政府狀態之間撐出自由的空隙。中研院院士朱敬一曾在中文版的書序指出,「廊道之所以窄,是因為一邊有基於私慾亟思擴權的政治菁英,而另一邊則是抑挫政治巨靈的社會力量」、「要提升人民生活水準,我們既需要有效能政府的服務,也需要抑制其政治脫軌的社會機制。兩者之間過猶不及,所以廊道極為狹窄。」

喜歡這篇文章嗎?

國際中心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