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同胞同屬一個文明體,擁有共同的文化根源和歷史記憶。這為未來可能的海峽通道建設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礎。然而,我們也不能忽視現實中存在的政治、法律和社會制度的差異。這些差異如果不能正視,或是視而不見,則必然會成為阻礙通道建設和有效利用的障礙。
因此,在考慮兩岸海峽通道建設時,首先應該致力於構建心靈的橋樑。這種心靈契合不僅包括對共同文化根源的認同,還應該包括對共同未來的嚮往。我們需要在文明體的層面上尋求共識,發展出能夠超越當前政治分歧的新型互動模式。
具體而言,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首先,加強文化交流。通過文學、藝術、音樂等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增進兩岸同胞對共同文化傳統的理解和認同。這種文化認同可以成為跨越政治分歧的精神紐帶。
其次,推動教育合作。鼓勵兩岸高校之間的學術交流,開展聯合研究項目,培養能夠理解和尊重彼此差異的新一代。這種教育合作可以為未來的深入交流培養人才基礎。
再次,促進民間往來。支持兩岸民間社團、企業、個人之間的交流互動,讓更多普通民眾參與到兩岸關係的構建中來。這種基層交流可以增進相互了解,消除誤解和偏見。
最後,探索共同價值。在尊重彼此現實差異的基礎上,尋求兩岸都能認同的共同價值理念,如和平發展、共同繁榮等。這種共同價值可以成為未來深化合作的指導原則。
通過這些努力,我們可以逐步構建起跨越海峽的心靈橋樑。只有在這種心靈契合的基礎上,未來的海峽通道才能真正發揮其連接兩岸、促進交流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兩岸關係的發展不應被局限於西方構建的國際政治模式和法律框架中。作為同一文明體的組成部分,兩岸有著獨特的面對問題和處理問題的方式。我們應該在中華文化的智慧中尋求靈感,發展出適合兩岸關係特點的新型互動模式。
例如,我們可以借鑑中國傳統的「和而不同」理念,在尊重差異的基礎上尋求共識。我們可以運用「天人合一」的思想,將海峽通道的建設視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體現。我們還可以借鑑「道法自然」的智慧,讓兩岸關係的發展順應歷史潮流和民心所向。
總的來說,兩岸海峽通道的建設是一項涉及政治、法律、經濟、社會等多方面的複雜工程。它不僅需要先進的技術支撐,更需要深厚的政治互信和有效的法律協調機制。而這一切的基礎,是兩岸同胞之間的心靈契合和價值認同。
展望未來,我們期待兩岸能夠從心橋的構建開始,逐步推進各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應該充分發揮中華文明的智慧,以創新的思維和務實的態度面對挑戰。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實現兩岸的互利共贏,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作者為法學教授。本文原刊《奔騰思潮》,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