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的感受最是直接,他們將是「奔向戰場」第一線的直接受害者。2022年12月27日,時任總統蔡英文宣布將兵役役期自4個月延長到1年,適用於2005年起出生役男。如此政策引爆了高中學生的怒火,當時就有學生怒嗆民進黨的林昶佐與林飛帆都沒服兵役,「只會在那邊叫我們去當1年兵,可悲!」
而「青年服勤同意書」只是再度把潛藏在社會內心深處的「反戰」、「憂戰」心理號召出來,據台北市教育局統計,有實際意願者比例不到1成。另外,據《風傳媒》掌握的消息,也有第一線高中教師反應,「到目前為止沒有家長同意」,甚至反問「教官會幫自己的小孩簽同意書嗎?」「賴清德的小孩要不要當兵呢?」
台灣與沖繩的歷史既視感,避免學徒出陣才是要務
不願意孩子上戰場,淪為犧牲砲灰的心態,應是不分顏色黨派,而是人性使然。軍事專家邱世卿便在臉書發文感嘆,「在2024-2025新學年開始之前,大約有30萬名學齡人口離開烏克蘭。」「未來台灣會不會也一樣呢?對於有錢以及有機會的台灣人來說,他們看到政府『服勤同意書』的舉措,應該會敲響警鐘,也許嘴巴說的跟心裡的決定卻未必相同。」
台灣人的戰爭經驗,或許不用看到8,044公里遠之外的烏克蘭,只要回想80餘年前的二戰時期即可。據日本學者近藤正己撰寫的《總力戰與台灣》一書,在日本殖民統治下,台灣自1930年後被迫捲入「總力戰」體制之中,為了動員兵源,日本總督府不只成立「整備強化實踐網」,還透過學校組織「青年團」,打著「志願」的旗號,將經訓練的學生送往南洋戰場。女子也不例外,被送到戰場擔任護士助手。
如此「學徒出陣」的景況,也出現在與台灣鄰近的沖繩(琉球)。日本學者川滿彰的著作《沖繩戰的孩子們》,極為細緻地描寫了被編入「防衛隊」、「義勇隊」、「挺身隊」的少年少女們,上戰場前是如何透過學校教育被灌輸「對天皇忠誠」、「為國家犧牲」的「玉碎精神」。當時「志願從軍」者亦須得到家長的簽章,結果卻是「遭父母反對不願意蓋章的人,也有學校要求印章店刻家長的印章之後蓋章」。
太平洋戰爭之下的台灣與沖繩,瘋狂的日本軍國主義者所推動的「學徒出陣」過程,與今日民進黨政府推動的延長兵役、全社會防衛韌性,以及那一張「青年服勤同意書」,竟然有著令人毛骨悚然的既視感。對於戰爭靠近的恐懼與焦慮,也許才是「抗中保台」亢奮情緒背後的實態。比起叫停「服勤同意書」,如何避免重蹈「學徒出陣」的覆轍,應該才是今日政府最需要重視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