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都更危老量能倍增,至今已達4,000餘件,為房市當紅炸子雞,然因開價常居區域新高,致使多數民眾產生相對剝奪感,咬定政府與建商都是炒房幫兇。然而事實真是如此?高房價背後暗藏懸念……
市場曾傳出有地主想要1坪換4坪的荒謬案例,「有地主異想天開,除分回想換更多坪數之外,還要全部都配平面車位,等於都更1戶想分回3戶,還帶3個車位,有點扯。」垼程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劉獻文說,這種因為地主幻想一夜致富,拉抬最終房價的情形其實不算罕見。
事實上,都更危老亂象,不只限於老屋重建相對普遍的大台北地區,如今已遍布北中南,各地都有都更危老案的房屋價格,相比周遭物件較高價位的案例,例如新北新板特區『勝輝一邸』、台中科博特區『亞昕丰山』,以及高雄首件公辦都更案『鳳山都更好』,都是區域內房價較高甚至創新高的建案。
乍看之下,都更危老重建的政策似乎可以和推升房價劃上等號,甚至直接被冠上炒房幫兇的污名。然而,政策本意實際上是為了將老舊、品質不佳,導致居住安全存有疑慮的住宅,藉由重建、整建等方式,以達到改善民眾居住環境、復甦都市機能的效果。
觀察後續連帶造成的高房價,根據住展雜誌調研,實務上可將肇因歸類為三大面向:市場性、營建成本,以及投機炒作。
老屋重建的先決條件
首先關於市場性,即市場需求。前淡江大學產業經濟系副教授莊孟翰表示,全台各地因為開發程度互不相同,對於都更危老重建的需求量也不同,進而影響區域內老屋重建的市場性。
以雙北以外地區為例,因開發較晚、開發程度較低,區域內有較多素地,其中更不乏重劃區可供建商購地開發;相當於建商在土地取得方面,除了藉由都更危老重建之外,也可透過直接購買達成。
這兩種取得土地的方式中,因老屋重建多了整合地主意願、考慮分回比例等成本,所以建商通常偏好選擇直接購地,而不是都更危老重建。這樣的選擇差異導致區域內老屋具備的市場性減少,老屋重建的案量也較低。
開發素材牽制建商話語權
雙北則因腹地狹小、開發程度較高等原因,導致素地有限,建商若想從區域中取得土地、推出新案,通常需要透過都更危老重建的方式才能達成。觀察目前老屋重建的推動情形,雖然已經出現逐漸增加的趨勢,但相較於建商對老屋土地的高需求,地主想要重建的意願仍然有限,這種差異進而促使這些地區的老屋具備較高市場性。
而這些市場性將會讓地主在與建商進行談判時,因為具備優勢而要求較佳的條件,例如較高的分回比例,甚至是1坪換1坪等。此時建商會為了取得土地,會盡可能滿足地主提出的要求;同時,為了維持一定的利潤空間,多數建商會將這些額外增加的成本,轉嫁到房屋的售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