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丙喜觀點:兩岸新道路─正視分治事實,同屬一個民族

2024-10-24 06:30

? 人氣

兩岸關係在歷經蔡英文八年以及近期賴清德屢次強硬度對外發言,已產生結構性轉變。(資料照,AI生成照片)

兩岸關係在歷經蔡英文八年以及近期賴清德屢次強硬度對外發言,已產生結構性轉變。(資料照,AI生成照片)

台灣海峽賴清德總統上台後愈發戰雲密佈,他的施政其實霸道無理、頑固錯誤,也違反民主制度;然而,民意支持度卻下挫有限。這是甚麼道理?中共政權如果還願文統,必須冷靜面對。國民黨如想拿回政權,也必須有新的思考和作為;否則,賴政府和民進黨只要繼續販賣恐共,抹紅在野黨,贏得選舉的機率仍然穩定過半。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怎麼對付販賣恐懼的選戰?冷靜地找出的的源頭,理性地拿出進攻的箭頭,不能反而陷入情緒性的毛躁,只知以牙還牙,才是最佳策略。特別是,這場號稱民主對獨裁的選戰,有美國等第三勢力的推波助瀾,甚至西方意識型態的掀風作浪。

從最近中國大陸學者對兩岸新情勢的言論來看,普遍認為兩岸關係急劇惡化的癥結在於賴清德公開鼓吹「新兩國論」,「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中華民國在台澎金馬落地生根7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無權代表台灣」三段論述,徹底裂解了台海和平現狀的基礎,而中共不可能讓賴清德的最新台獨主張成立,兩岸已經沒有妥協、退讓的空間。

中共政權不能忽視的是,賴清德「務實的台獨政治工作者」固然不容於兩岸和平;但是,換個角度從國際政治和台灣人民的視角來看,賴清德的三段論述是否是存在的事實。如果是,以戰勝賴清德的前提,就不能墨守成規,想一直套用八股的統戰,就想把他踢下政治神壇。

從絕對走向相對;從小框走向大框,從現代認知心理學、群眾心理學和行為經濟學等理論和實務來推測,這是兩岸政治人物處理當前台海的多邊衝突必須要有的智慧。

先從國家主權的觀點來看,歐洲議會大會今年2月28日通過兩項對歐盟外交及安全政策的年度評估報告,強調台灣與中國互不隸屬、唯有台灣民選政府可在國際舞台代表台灣人民。

歐洲議會揭示的台灣與中國互不隸屬,是否等於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這是一中定義涉及的《國際法》和聯合國2758號決議的強權有關複雜國際問題。國民黨長期主張的兩岸「政權互不承認、治權互不否認」固然維繫了台海和平不短的歲月,但中華民國無法在國際社會被有尊嚴對待,也使台灣民心長期處於國家認同的焦慮狀態。

中華民國存在113年和在台75年是歷史的事實,只是兩岸政府和民間都高度受到聯合國代表席位之爭的情緒勒索,進而誤解了國家主權的定義,因此也無明辨國家主權跟是否為聯合國會員國毫無關係。

兩岸互不信任從蔡英文總統執政就已開始,賴清德多次公開說出兩國互不隸屬,民意並無激起太多負面爭議;何況,他認為互不隸屬論述有歐美等國背書。兩岸關係如果還是陷在有我無你、有你無他的絕對立場,而不願採取深度傾聽、高度諒解和感性包容的態度,不滿的情緒怨懟只會惡性螺旋上昇。

新加坡前外交部長楊榮文說:「談判要先要懷有善意,否則很難成功。」兩岸關係現有的障礙是太多的情緒,太少的包容;太多的絕對,太少的相對。以共同隸屬的中華民族取代互不隸屬的直接對衝是可行之路。

對於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當前的中共政權主張這是歷史未完成的正義。中共外交部長王毅在會見德國外長貝爾伯克時強調,中國贊成東西德的和平統一,德國也應對中國的和平統一同理相待。然而,歷史的事實是,台灣是歸還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而中華民國至今存在,也還合法有效地治理台澎金馬。這是中共在面對台灣和中華民國問題時也應有的歷史正義,不能雙標。

兩岸是共同的民族,不同的是政治制度。中共總書記習近平今年五月會見馬英九前總統時拋出中華民族的新倡議。貝爾伯克說:「每天都有50%的世界貿易穿越台灣海峽,那裡如果出現軍事升級將是全世界的可怕的情形。」當前的兩岸政治人物應該深思的是,避免台海的戰爭是他們無可推拖的歷史責任。

*作者為國家公益發展協進會榮譽會長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