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失去了他們最珍貴的─不再無所畏懼:《國之荒原》選摘(1)

2024-10-28 05:10

? 人氣

其他改變則可稱之為巨變,令人難以掌握到改變的全貌。美國的移民史與多樣化特色歷經長久發展,到了二〇一三年,第一次非白人新生兒的人數超越了白人新生兒。剛開始,這是幾乎感覺不到的差距,因為當年度有超過三百八十名萬新生兒,非白人只多出不到一千個。但這差距逐漸擴大。身為難民之子,我卻覺得此一里程碑令人振奮,是新時代來臨的標記,但我可以看出其他許多美國民眾可不是這麼想的。至於人們對其他某些改變的應變之道有多徹底,則是令我感到驚愕不已。某天早上我在等美國國鐵(Amtrak)的火車進站,看到月臺旁的螢幕上正在播放一則政府廣告影片。影片旁白說,如果有人持槍朝群眾掃射,大家都該「逃走」或「找掩護」。影片中一位身穿藍色外套的白髮演員正躲在柱子後面。旁白還說,如果實在是萬不得已,那就該跟槍手拚了:「大聲吼叫,如果手邊有任何東西,包括你的隨身物品,都可以朝槍手丟過去,或拿起來充當武器。」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平均來講,美國大概每九週就會發生一次大規模槍擊案,與十年前相較,頻率高了三倍。在當時,那最令人心痛的槍擊案才剛過半年:康乃狄克州小鎮牛頓(Newtown),某位二十一歲的青年闖入桑迪胡克小學(Sandy Hook)槍殺二十名學童與六名教職員。不過這起不幸事件對於美國政壇的影響已經消散。還是有政治人物要大家「痛定思痛,為死傷者禱告」,但原本應該要通過的槍枝管制法規卻在國會闖關失敗,鎩羽而歸。當我環顧四周,候車區沒有其他人關注那支宣導影片,大家都沉浸於手邊的事情。岡特說的沒錯,我覺得自己就像火星人。

二〇〇一年「九一一事件」重創美國,舉國回應這事件的方式與前述狀況截然不同。蓋達組織(Al Qaeda)摧毀紐約世貿大樓雙塔後,史家東尼.賈德(Tony Judt)在一篇文章中寫道:「我在曼哈頓下城(lower Manhattan),從窗戶往外看,見證了二十一世紀的開始。」時隔十二年,這事件已經被賦予了強大的象徵意義。事實上,「九一一事件」以來,美國人遭受極右派恐怖分子攻擊的次數已經是伊斯蘭教恐怖主義行動的兩倍,但是根據二〇一六年的某份研究指出,美國人普遍認為,穆斯林占美國總人口大概六分之一。但實際數字呢? 百分之一。

二〇〇一年以來,美國持續於阿富汗、伊拉克與其他地方發動戰爭,戰事延續的時間已是美國歷史之最。參戰人員在美國的總人口中只占不到百分之零點五。對於大多數美國人來講,戰事對他們的人生沒有太大衝擊。美國人與戰爭最接近的時刻,會出現在各地新聞節目結束前的某類影片裡:從軍的家長是這類「時事小品」的主角,他們從前線返鄉,偷偷走進教室裡,想要給自家孩子一個驚喜。這類影片已經太過浮濫,以至於在YouTube上已有一個專屬頻道,就叫做「返鄉影片」(ComingHomeTV)。我上網搜尋,Google 自動跳出幾個建議的搜尋選項: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