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原野啊!曾流遍了英雄的血,多少戰士為祖國作了光榮地犧牲,和敵人一同倒臥在戰場上。啊!炮火已經息了,現在是一片死的原野,只有西風在那裡哭泣,在那裡憑弔。紅葉輕輕地撫著白骨,戰士,你還躺在這裡做什麼?「我嗎?」他安靜地回答:「我在等待最後勝利的消息」。
抗戰時期,除了創作,音樂教育不曾停止。胡然在陪都重慶擔任了國立音樂學院的聲樂系教授。創作、救亡義演、音樂教育,成為了胡然在八年抗戰中的三部曲。
1949:重複恩師周淑安的悲劇 遭左翼學生驅逐而南渡香港
抗戰勝利後,胡然因為其在抗戰中突出的音樂貢獻為大眾熟知。應國軍將領、湖南省政府主席王東原邀請,胡然返回故鄉湖南開始從事音樂學校的創建工作。湖南地處中原內陸,雖有嶽麓書院之歷史文教傳統,但現代西式音樂教育則遠遠落後於沿海的上海、浙江、廣東、福建。因此,胡然在王東原的支持下,創立了湖南音樂專科學校(簡稱湖南音專),這對中原內陸的音樂啟蒙和普及,居功厥偉。1946年,湖南音專成立,胡然成為校長。
然而,平靜的狀態沒有持續很久,國共戰爭爆發後,學校的左翼運動不斷。自1920年代以來,中華民國大陸時期的學潮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不論學潮爆發原因為何,學潮最後幾乎都會以驅逐該校的校長為訴求。在著名音樂家蕭友梅主政上海國立音專時期,曾發生大規模的倒蕭學潮。胡然的老師周淑安因為係蕭友梅所聘請、與蕭友梅關係密切,也在學潮打倒之列。學潮最後雖然未有成功,但對追求純粹藝術的周淑安打擊極大,身心靈受損嚴重。到了文革時期,已經過世數十年的蕭友梅,因為在擔任上海音專校長時,該校沒有錄取聶耳(《義勇軍進行曲》曲作者)、開除冼星海(《黃河大合唱》曲作者),成為了被鞭屍批判的對象。周淑安更慘,她拒絕跟風批判蕭友梅,被當作「反動學術權威」,遭抄家三次,房屋被沒收,兒子被當作間諜遭到隔離審查,周淑安本人被下放農村從事挑水等體力勞動。1974年含冤逝世。
胡然似乎重複了自己老師的悲劇。他和周淑安一樣,都是追求純粹的藝術,認為政治不應當干擾藝術創作和教學。在湖南音專成立時,胡然就再三要求學生必須專心本業功課,不將政治帶入校園。然而,當時的局勢已經不是胡然所能控制。抗戰勝利之後的湖南長沙,學潮風起雲湧。1947年5月的「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學潮遊行;1949年的迎接解放學潮,湖南音專學生都有參與其中。湖南音專的師生更是發起運動,指責胡然「專橫獨裁、缺乏民主」。一位曾經在抗戰救國中貢獻藝術、親手創立湖南音專的音樂家,被、自己的學生——當時的青年人打成了「學閥」。湖南音專的左派師生們最後正式提出:驅逐校長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