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依據文化部發布「國家語言發展報告」,規劃將「閩南語語言能力認證考試規費收費標準」更名為「台灣台語語言能力認證考試規費收費標準」,引發獨尊「閩南語/台語」的多年爭議,文化部次長李靜慧對外表示,「台灣台語」命名將「台語」視為「專有名詞」,而非指涉「台灣的所有語言」,卻已凸顯「文化沙文」的實際作為。
「沙文主義」源自法國士兵沙文盲目崇拜拿破崙軍功,遂自以為優越而鄙視其他國族,後指狂熱極端的本位主義,並在各自領域作為引申批判。「台灣台語」的政治爭議反映了語言、文化和身份認同之間的複雜關係,台語代表著台灣的本土意識和獨立精神,這種獨尊的文化認同也導致了政治對立,尤其是背後的中國文化對比。在台語為「專有名詞」、改名除魅的「權力技術」以及台灣台語的「激化對立」上,陷入一種「文化沙文」的政治泥淖。
民進黨政府主張台語必須視為一種「專有名詞」,要將語言特徵與文化內涵明確界定,別於其他種類橫空出世,為了強調台語的獨特性,卻已造成某種程度的溝通隔閡;語言學家把台語(閩南語)定義源自中國閩南地區(即福建省南部)的通行語言,如今在廈門、漳州、泉州等地廣泛使用,台灣並非唯一,如何能將台語視為獨立於世的「專有名詞」?
民進黨政府挾其「權力技術」貫徹意識形態,執政以來系統性地推動文化宰制,利用國家機器全面「去中國化」,惡意掩飾兩岸之間「華人元素」,如今大搞台字運動,公然改名進行認知作戰,已展現出強硬式的「政治操作」;刻意掩飾同文同種的語言脈絡,淪為強化自身台獨立場的「權力技術」!
民進黨政府定義台灣台語目的在於「激化對立」,作為一種獨立文化的操作象徵,特別是在政治議題的渲染之下,企圖要從中國語言文化中脫離出來,遂行一種同質異構的斷裂策略,不僅會使兩岸交流更加分裂,也無助於推動台灣文化的整體發展。
民進黨政府操作台灣台語背後的「文化沙文」可說昭然若揭,將其視為「專有名詞」惡意跳脫文化內涵,全然背離閩南地區的語言關聯,透過教育方式對下一代形成限制誤解。政府利用改名除魅的「權力技術」推動「去中國化」政策,以系統性去脈絡化的文化宰制,透過將台語獨立化,打造出一種排他性。台灣台語的「激化對立」,正在裂解台灣與大陸的同文同種,對於促進兩岸交流不僅毫無助益,甚至進一步加劇緊張局勢也促成了碎片文化。
台灣台語不僅無助於文化融合,反而淪為一場語言遊戲的鬥爭戰場,削弱自身文化認同,裂解兩岸共融發展,放任「文化沙文」褻瀆台灣台語。
*作者為專欄採訪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