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2.0將加速台商第二次國際化。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連賢明指出,台商第一次國際化從1990年代開始,當時大批台商赴中國投資,把產品賣到全世界。川普第一任期掀起美中貿易戰,大批台商進行供應鏈重組,台商投資中國的金額自2018年起逐漸下滑,與此同時,台商投資美國與歐洲的金額則大幅成長,其中半導體產業是主要因素,而台積電扮演關鍵力量。
隨著川普回鍋,連賢明預估,台商將進行第二次國際化,台商海外布局轉向全球在地化,透過分散投資,分散風險,就近服務客戶。台商第一次國際化,赴中國投資,主要考量是勞工、土地成本低廉;如今台商進行第二次國際化,赴歐美投資,布局全球在地化時,也面臨不同的挑戰,包括招攬人才、文化差異等。
以巨大集團為例,在川普第一任期時已放棄從中國行銷全球市場的計畫,因應川普2.0,杜绣珍表示,一旦歐洲與越南廠做得很成功,才會考慮去美國投資。
台商海外投資設廠 第一優先考量人才
台積電在美國、德國投資設廠,面臨嚴重的半導體人才荒,而環球晶圓在歐洲投資設廠,為丹麥、義大利第一座晶圓製造廠,完全信任當地團隊,沒有派一位台灣人,算是全球在地化的成功典範。至於巨大集團雖然早在1986年就到荷蘭投資設廠,但由於歐盟各國情況差異頗大,在荷蘭的投資設廠經驗與匈牙利完全不同,必須做好充份的準備,否則就會遭遇阻礙。巨大集團在匈牙利的經驗,值得台商借鏡。
*作者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