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長居於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台灣生技新創公司「精拓生技」(CancerFree)致力於研究精準治療及替身醫療,透過抽取病患血液、複製癌細胞技術,協助罹癌患者找出有效藥物,備受矚目。精拓生技創辦人暨執行長陳柏翰今(22)日表示,大部分患者沒有運氣與體力接受癌症治療,也並非所有病人都能透過基因檢測成功找出藥物,但精拓生技培養成功率將近90%。
陳柏翰就讀卡內基美隆大學(CMU)資訊科技相關專業,畢業後即在美國紐約國際金融服務公司Morgan Stanley擔任數據工程師超過10年,現在則是台灣生技新創公司「精拓生技」創辦人兼執行長。陽明山未來學社22日舉辦第5場「我對2100年的想像」爐邊座談,由育秀教育基金會、Knowing新聞、幣特財經、鍶科技、風傳媒擔任協辦,邀請陳柏翰分享「替身醫療技術發展」及「個人化精準醫學」,對醫療產業的的影響及未來趨勢。
資訊背景出身的陳柏翰分享,根據過去寫軟體的經驗,常被叮囑軟體要經過足夠測試才能上線,但他父親在2015年查出罹患癌症後,治療癌症的方式卻顛覆了他的認知,即使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藥廠做了很多臨床試驗,卻無法保證在每個病患身上有效,如何知道藥物對病人有效,必須讓病人吃了才知道,這點令他很震驚。
陳柏翰提到,他的父親總共罹患3個癌症,2018年第3個癌症復發時,他們找到了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進行治療,並認識「以抽血方式在實驗裡複製病人的癌細胞」技術,代替病人做藥物測試,「以軟體工程角度來說,就是QA/QC,只是我們用病人的癌細胞在實驗室裡建一個品質檢驗(QC)的環境」、「當下其實我也聽不懂這些東西,但現在能用一句話解釋出來,就是因為我已經開精拓生技公司3、4年了。」
談及「精拓生技」的創業過程,陳柏翰回憶,當時自己實在很天真,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創業,他把技術從北醫買出來後,開始找團隊開一間公司,2018年發表學術論文,並在市場上詢問有沒有人要購買這套服務,沒想到真的有人願意花20萬台幣做一次測試,當時他還沒帶著全家從紐約搬回台灣,公司就有了第一份營收,原以為會是MVP,沒想到後面商業很困難,還遭受疫情衝擊,現在則是與一些台灣醫院合作。
陳柏翰提及,癌症藥物在病人身上進行測試,其實要花3至6個月才能知道是否有效,如果藥物對病人沒有效,只能繼續換下一個藥物進行測試,他在2019年就曾遇過一位23歲的卵巢癌病患,試了10種藥物才明顯控制住病情,讓他非常印象深刻,但大部分的人可能都沒有這種運氣與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