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從頭到尾都沒有$1B的價格出現,至於為啥會一開始就用不實的價格鬧得沸沸揚揚,真正的原因大概只有提早洩漏交易內容的記者和特定股東知道吧!
更有趣的是,對很多記者來說,通用汽車收購Cruise不只代表了大車廠面對矽谷意外的競爭者特斯拉、谷歌和Uber的威脅多年,終於出手反擊,更代表Cruise的技術獲得肯定,遲早可以上路——自動駕駛的來臨指日可待。
但接下來的發展並非如此。一晃眼過了兩年,我們仍然沒有在馬路上看到通用汽車的自駕車,而且本來全額持有Cruise的通用汽車更在今年六月開放讓軟銀投資$2.2B,自己也追加$1.1B投資,然後現在又引入本田汽車$2.75B的投資,前後灌入高達$6.15B的現金進到這間在風險資本眼中已經打完收工的成功新創中,足足比當年他們從風險資本手上募到的兩千萬美元高了300倍有餘!
「開發這個技術是我們這個世代最大的挑戰之一,其複雜度需要很多人一起奮鬥。」
上面是Cruise執行長在取得軟銀的投資後的發言,換個角度看,即使有了通用汽車的量產製造經驗力挺,Cruise仍然需要六十多億美元的現金來招募更多的員工,繼續「開發」他的自動駕駛技術,這一切根本離當初記者們亢奮的「自駕車未來已經降臨」還遠得很呢!
接著讓我們回答開放給競爭對手本田投資的問題。
事實上在汽車產業中本田一直是一個很特殊的存在,多數大車廠力拼的是產能和生產效率,過去十年豐田和福斯汽車的第一位之爭就是很好的例子,日產、雷諾和三菱的聯盟也是為了這個目的。但本田一直都像個獨行俠,很少出現在整併合作的新聞中,原因是本田其實最大的強項不是汽車,而是引擎。比起「一個汽車製造商」來說,他們更像是「一個引擎製造商,只是剛好也有做汽車」。
上圖為本田汽車2017年各部門的營收,可以看到汽車雖然仍然佔了七成,但摩托車的營收也佔到一成二。但光看營收是不準的,因為營收受到產品單價影響甚巨,汽車單價比摩托車高很多,所以佔營收比當然高。比較有趣的數字是如果我們單看代工引擎及其他部門的出貨數字,光2017年一年這個部門總共出貨超過六百萬具,比汽車部門售出的約三百七十萬台車輛還多上一大截!
事實上本田的引擎是如此的優異,他們自己研發推出的小型私人噴射機HondaJet去年甚至成為同類型噴射機出貨量最高的!
所以某種程度來說,也許通用並不視本田為對手,反過來正因為本田多角化的經營,對通用來說能夠透過Cruise的投資案拉攏一個向來孤高的可敬的同行,也算是一樁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