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移民家庭數量逐年增加,然而受語言及文化阻礙,移民者卻成為「長照政策」中的邊緣人。對此,南洋台灣姊妹會理事長洪滿枝今(25)日批評,許多移民者從照顧者成為被照顧者,但現有長照服務缺乏移民者考量,長照服務應建置多語通譯系統,以及納入多元文化,服務新住民家庭。
南洋台灣姊妹會(下稱姐妹會)、移民青年倡議陣線(下稱移青陣)、移民/移住人權修法聯盟等民團今日在立法院召開「長照霧煞煞,移民照顧者十大挑戰」記者會,包括民進黨立委羅美玲、國民黨立委張智倫、民眾黨立委麥玉珍、新光人壽副總經理壽以祥到場聲援。會中除公布7種語言的長照懶人包,更要求長照服務體系提供通譯、提升多元文化敏感度,完備新住民照服員權益。
姊妹會理事長、在台越南人洪滿枝提到,身邊很多移民姊妹已進入中老年,現在面臨的問題與當年來台時截然不同,像是作為家庭主要照顧者的重擔,及未來自己也可能會需要長照,但現在的長照制度缺少了移民姊妹的聲音與視角。
姊妹會秘書長陳雪慧提出,根據移民署調查,有近6成50歲以上的新住民,希望獲得長照相關資訊,但許多移民姊妹被困在家庭中承擔照顧,卻沒聽過1966和長照,長期下來,使得自己加速從照顧者成為被照顧者,又碰到還沒有身分證,被長照支持系統拒於門外。
對此,移青陣理事李依靜提出7項建議,包括第1,落實《長期照顧服務法》第一條第二項,長期照顧服務之提供不得因服務對象之性別、性傾向、性別認同、婚姻、年齡、身心障礙、疾病、階級、種族、宗教信仰、國籍與居住地域有差別待遇之歧視行為;第2,長照服務宣導應考量新住民的語言及多元文化;第3,長照服務應建置多語通譯系統,服務新住民家庭。
第4,應建置照顧服務員多語訓練、考照及支持系統,提升新住民照顧工作者的權益;第5,提升社福、醫護助人者和長照服務工作者的多元文化敏感度,及對新住民照顧者處境的理解;第6、應鼓勵民間發展移民照顧支持團體及文化照顧模式;第7,應投注資源培力新住民女性及其家庭,改善家庭權力關係中,新住民女性的不利處境。
「政府大推攬才,但是新住民姊妹的經驗告訴我們,台灣留不住人,因為還沒有準備好接納移民在這裡變老。」政大社會工作研究所教授夏曉鵑說,目前社會福利資源都以土生土生的台灣人作設計,從法令到執行都不適用於移民家庭,加上未來台灣會面臨更多專業人士來台,姊妹會正努力為各國移民打造友善的環境。而這份建言書就是從移民家庭處境出發,徹底由下而上提出的,是一個政策制定的典範。
台灣公民對話協會理事長葉靜倫認為,「目前官方的宣導過於行政本位,並非有效的溝通,因為跨文化宣導,不是只把政策文字直譯就好。」長照多語懶人包,從移民姊妹的需求調查、情景式溝通出發,以衛教或同理、對話式關鍵字及資源應對作為懶人包的主軸重點。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指出,懶人包及建言書站在服務使用者經驗來開發服務資訊,並且移民家庭的照顧處境需要被理解,應比照原住民的文化敏感度及能力訓練14小時課程,包含各國文化特色與溝通技巧,特別是在應對移民家庭照顧需求時提供合適的文化參考。
此外,羅美玲表示,他曾要求行政院長卓榮泰,應肯定沒有身分證的新住民,在台生養子女照顧公婆、工作負擔家計的貢獻,不應將其排除在長照服務之外;壽以祥也表示,支持姊妹會開發這套多語版本的照顧懶人包,希望新住民跨越語言文字的障礙,找到需要的服務,幫助自己,幫助家人。張智倫則當場要求衛福部、移民署將7大建言帶回研議,與會的衛福部司長祝健芳與移民署副署長陳建成則現場允諾,會在一個月內給予正式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