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國民黨的焦慮
日前,中國國民黨推出了一支宣傳影片,慶祝中國國民黨創黨130年週年。突然之間,中國國民黨想起了自身有130年的歷史,想起了興中會,想起了孫中山。這表明國民黨想重拾自身的「源遠流長」的歷史,重構自身既有的中國性與國際性。但以現在的國民黨的表現來看,還以為李登輝真的成功把國民黨本土化,而國民黨黨史從1996年重新開始。
這其中的焦慮,圍繞外省第二代心中所揮之不去,他們壽命將至,卻看不出中華民國與中國國民黨的未來,因為侯友宜、謝龍介等人站上歷史檯面成為主流人物,代表歷史上的南朝的上層渡來社會最終被陳霸先等本土社會所取代,最終本省人取代了外省人,「被」本土化了。
不難看出國民黨的舉動,目的是為了團結外省集團,正如侯友宜的副手一定要搭配趙少康。這樣的方式雖然七成正確,但遠遠不足以導正路線與羸得大選。
二、朱立倫的政治路徑
國民黨的路線模糊與朱立倫的行動密不可分。
如果朱立倫在2016年選擇忍耐下來,讓洪秀柱消耗掉她既有的影響力,那麼他今天仍有挑戰總統大位的機會。2016年的失敗,使得國民黨基本教義派在2018年集中在韓流之下,而韓流在2020年躁進而失敗,更消耗掉國民黨的選舉優勢。
民進黨人敏銳的政治嗅覺,成功利用反送中讓蔡英文政府全面執政。國民黨沒有在反送中表達自己的路線,民進黨的華獨化,令中華民國落在民進黨的操作空間,顯得「九二共識、一中各表」過時且無能,而民進黨人喊中華民國比國民黨人喊得更大聲。
朱立倫以親美派知識派的定位成為國民黨主席,卻未為兩岸作出新穎的論述,張亞中即使作為一個局外人角色,仍舊有勇氣提出一中三憲的政治論述。但即使朱立倫怎樣親美,也比不上蔡英文與蕭美琴的外交系統。
朱立倫在2024年並沒有成功統合黨內與民眾黨。不論是郭台銘初選,柯文哲的六點聲明問題,朱立倫並未像「喬王」一樣成功圓事,而是把可能勝利的機會付之一炬。最終,在君悅飯店上演的政治鬧劇,使賴清德成為少數總統,令國民黨人更加焦慮,因為台灣民選史上從未有一個政黨能連續做第三任總統,而國民黨成功讓民進黨做到了。
朱立倫使韓國瑜成為立法院院長的目的不明而喻,是為了讓韓國瑜與韓流在2028年沒有任何機會,但這並不代表朱立倫仍有機會。
謝國樑罷免案在基隆的大勝,與朱立倫並無關係,完全是基隆本身的政治結構及民進黨策略錯誤的後果。作為黨主席在基隆站台,只是一項應該的日常工作,而非勝利的最主要因素,對他而言並非繼續留在主席之位的加分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