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她回應說:「其實我從不會在最痛苦的時候記錄情緒,因為那樣的負能量不僅對我自己,對讀者和社會都沒有幫助。」
她提到,像去年二月她罹患敗血症時,住院二十多天,那段時間的痛苦遠超她能忍受的極限,但她選擇不將這樣的情緒公開分享。她說:「如果當時寫下來,那只是負面的情緒發洩,對誰都沒有幫助。」
這樣的回應讓我理解,陳文茜的分享是克制的,是選擇性的。她不會將情感放任流露,而是用經驗、用智慧整理出有價值的內容,再呈現給讀者。
---
● 誤解四:她的故事是為一場自我療癒的過程!
我曾以為,她的文字,是為了撫平自己的心靈傷口。但她回應道:「我的文字並不是為了療癒自己,而是為了幫助別人。」
她特別提到,台灣在免疫學領域的發展相對落後,特別是類固醇的使用問題常導致病人無法正確治療。因此,她刻意分享自己的用藥經驗與病程,是希望能讓更多醫生和病人看到,從而避免不必要的醫療疏忽。
「這些分享不是為了我自己,而是希望其他病人能得到幫助,也希望醫療體系能更進步。」這段話改變了我對她文字的認知。
---
● 從誤解到明白:她的故事是什麼?
在她的澄清中,我逐漸明白,陳文茜的故事並不是我最初以為的那樣充滿情感糾結與內心撫平的需求。她的文字,更多是一種冷靜的記錄,一種理性與智慧的分享。
她的家庭經歷,塑造了她的旁觀者視角;她的病痛經歷,則讓她更具同理心,並願意將經驗傳遞給需要的人。
而對我來說,她的回應不僅僅是一次對我誤解的澄清,更是一種啟發:每個人都有自己書寫生命的方式,這些文字不應被他人過度感性化地解讀。我們需要尊重每一個故事的真實,哪怕它不像我們預期的那樣激烈或動人。
●●●
謝謝文茜姐!她的耐心與坦誠。
讓我有機會窺視文字背後的故事。明白,原來會有人和事,會從自己病痛中,痛不欲生的煎熬中,提煉出一絲對他人痛苦的安慰和鼓勵。
她病痛中書寫,讓身處困境的人產生共鳴,讓健康的人感受到幸運。也讓我們這些旁觀者,領受到人性中另外的溫暖與力量。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