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基金會在今年十一月底邀請大陸高校師生訪問團來臺交流,在臺灣社會引發了廣泛的關注與討論。大陸學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所展現出的謙遜有禮、落落大方的態度,給許多臺灣民眾留下了深刻的良好印象。
本次訪問團中最受矚目的焦點人物,無疑是被譽為「六邊形戰士」的馬龍;作為乒乓球世界的GOAT,馬龍在臺灣受到的歡迎程度,不僅他本人沒有想到,兩岸的民眾也始料未及。馬龍、楊倩,以及其他陸生們在臺灣受到了周到接待與民眾的熱情歡迎,充分證明了兩岸關係除了政治層面之外,民間還存在著許多值得關注的人文與情感連結。這樣的交流活動不僅能夠增進彼此的正向了解,建構私人友誼,還說明了文化交流與超級運動明星的魅力可以輕易跨越政治藩籬,融合人心。
陸生訪問團中,除了馬龍之外,奧運射擊金牌楊倩以其親切自然的風格成功收穫了一大批臺灣粉絲。在接受媒體採訪的同學中,來自北京大學的方周諾亞,面對記者提及有小部分臺灣同學的抗議活動時,她表示毫不介意,仍然會以結交朋友、多加交流的心態來對待身邊的每一位同學;她冷靜且謙遜的回應,輕鬆的化解了記者的尖銳提問。來自復旦大學的宋思瑤則在臺中兄弟棒球主場接受記者的採訪時,巧妙地利用「brothers」這個詞來連結兩岸關係,並祝賀「中國台北隊」獲得世界冠軍。雖然「中國台北隊」這句話引發了部份政治人物與少部份民眾的非議,但是絕大多數臺灣民眾都能理解這是宋同學在中國大陸日常生活的習慣用語,並無挑釁之意。值得特別注意的是,儘管這一小段插曲引發了一些爭議,但是臺灣社會並未出現過激反應;沒有任何人在街上攔住宋同學指責,或是網暴她,也沒有人要求立即停止陸生團的訪問活動。絕大多數的臺灣民眾依然欣賞宋思瑤的即興應對能力,並且肯定她表達自己想法時,大方得體、條理清晰,節奏感合宜。臺灣人應當看到,在這一個事件的發展過程中,臺灣人所展現出的明辨是非與溫暖同理心,這種包容開放的態度,贏得了不少讚譽,這也正是臺灣軟實力的體現。
再者,中華民國臺灣地區實施的憲法是《中華民國憲法》,根據憲法規定,「中國台北」一詞與《中華民國憲法》並不違和;2014年,余英時獲頒唐獎訪臺時曾指出,臺灣在推動民主化的過程中並不需要「去中化」,因為這樣的努力必然會失敗。筆者也深切以為,去中化是一種狹隘的敵我思維,只會對臺灣社會造成長遠的傷害。
兩岸均有不少人習慣以敵我思維看待兩岸關係,這實際上不僅是一種認知偏差,還限縮了解決兩岸關係的有效路徑。克服認知失調需要智慧與勇氣,因為這意味著自我反省與調整;這不僅涉及心理學,短期利益的取捨,還涉及更深層的文化與宗教層面的考慮。如果中國人(包括臺灣人在內)長期停留在「落後就要挨打」或「沒有朋友,只有利益」的舊思維中;那麼的確,21世紀國人的認知水平就仍然與明朝人,或是漳泉械鬥時期的閩南人差距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