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艾俐專欄:瓊瑤的時代意義

2024-12-12 05:50

? 人氣

瓊瑤的作品以及「瓊瑤現象」,承載了一個時代的青春與渴望。(資料照,陳明仁攝)

瓊瑤的作品以及「瓊瑤現象」,承載了一個時代的青春與渴望。(資料照,陳明仁攝)

瓊瑤離世已經一週,討論依然熱烈,不愧是跨世代奇女子。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爭論的重點,圍繞在1.她的作品是否具文學地位2.與平鑫濤結婚前十年,穩定交往,因此背負「小三」,破壞家庭之名。3.個人是否應有善終權。4.挖出她個人的小秘辛。

然而,瓊瑤的意義,恐怕不僅僅在於這些話題。她的作品以及「瓊瑤現象」,更承載了一個時代的青春與渴望。

偷讀瓊瑤的年代

嬰兒潮(1946-1965年出生)這一代有多少女生,曾躲在被窩裡拿著手電筒,偷偷閱讀瓊瑤的小說?或者將《窗外》《六個夢》藏在課本底下,課堂上趁老師不注意偷偷翻閱?1963年她出版《窗外》時,我開始讀她的小說,接著是《六個夢》,直到大學時期的《庭院深深》,是那代女生想做卻不敢做,也是不能做的。她的文字穿透了禁忌,觸碰到青春最柔軟的地方。

將來社會學家應該可以研究「瓊瑤現象」,為什麼那個時代,眾女生如此迷戀瓊瑤的小說,她的瓊瑤現象在台灣紅了十幾年,接著是橫跨兩岸的影視作品,在大陸上映時,萬人空巷。

當時,文壇流行的是軍中三作家—朱西寧、司馬中原及洛夫的小說和詩,他們的作品是陽剛的,懷念家鄉的,女性作家也是宣揚女性的三從四德、相夫教子,在那個年代,讀瓊瑤是一種叛逆,也是一種時髦。戒嚴時期,穿著制服、頂著西瓜皮頭的女生們,讀她筆下的愛情是浪漫且純粹,填補了壓抑年代的情感空白,更塑造當時年輕女性對戀愛的想像與審美標準。

她塑造的愛情,是一代人的成年禮

她筆下的男主角,必定是白皙、戴眼鏡、氣質飄逸,像極了年輕時的羅大佑;而她的女主角,靈動、害羞、長髮飄飄。

她的小說也構築了一個理想的愛情圖景:最好的邂逅場合是大學校園裡,你的書被一個男生撞個滿地,彎腰拿起書來,正對著一雙男生含情脈脈,然後兩人墜入情網。

最好的愛情是雙方都斯文以待,可以談書畫琴棋,最好雙方家庭背景都是「詩書傳家,文章華國」,當然男方要對女方多體貼一點。

很多女生,尤其是女校的女生,沒有機會接觸真實的男生,就是靠這種憧憬才能熬夜、苦讀,夢幻著大學愛情生活。瓊瑤的愛情故事,是壓抑年代裡的一場情感解放,也是一種文化符號。

後來,不看瓊瑤小說,代表著那代女生邁向成人、邁向現實,這樣的愛情在真正談戀愛時,就沒有出現過,結婚後的柴米油鹽早就埋葬了瓊瑤的小說。

穿透禁忌也穿透兩岸

瓊瑤的作品不僅在台灣紅極一時,更隨著影視改編之風橫掃兩岸。尤其在中國大陸,她的電視劇《還珠格格》《梅花三弄》等更是人人稱頌,成為幾代人的共同記憶,她也是填補了時代空白,劇裡面有威權、傳統加上愛情及現代元素,是14億人民的療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