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內湖區發生了一起悲劇事件:一對母女因誤信網路詐騙投資廣告,損失鉅額資金且面臨房屋被抵押的困境。由於求助無門,又疑似聽到承辦警員的輕佻言語,母女的心理狀態愈發惡化,最終選擇走上絕路。
這個案件凸顯了警察與銀行行員等第一線防堵詐騙的工作者,與受害者之間的情緒隔閡。受害者因損失慘重,往往帶著極大的情緒壓力尋求協助,而第一線人員在長期承受大量案件和壓力的情況下,容易因資源有限和成效不足而顯得無力或冷漠。這樣的情況不僅無法真正解決詐騙問題,反而加深了雙方的矛盾,讓整個打擊詐騙的過程更加舉步維艱,形成了一種不斷循環的困境。
在偵查詐騙犯罪的過程中,警方通常只能找到下層的車手,而無法追查到金流或追捕幕後的犯罪首腦。詐騙集團換一批免洗車手即能繼續運作,才是詐騙屢禁不絕的原因。同時,由於案件數量龐大,警察與銀行行員承受著極大的壓力。他們經常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來防範詐騙行為,卻面臨有限的資源和人力支援。由於詐騙集團往往設下許多「斷點」,成功防堵的難度相當高,這導致了基層防堵詐騙案件幾乎找不到任何成就感,只能眼看同樣的情節一再發生。
這種情況引發了底層的弱弱相殘結果。對於警察和銀行行員來說,他們往往成為受害者情緒的出口。一旦受害者發現自己遭受詐騙,其心情的沮喪自然可想而知,這種情緒往往轉移到提供協助的警察或行員身上,不僅指責其處理效率低下,甚至被長官或民代砲轟未能提供受害者足夠的保護。同時,警察和行員在長期高壓、低成就感的環境下,也難免對民眾的指責產生抵觸情緒,形成了互相鬥爭的惡性循環。
此外,大量的情緒勞務付出,也讓整體社會對防制詐騙的能量被耗費在無謂的對立中。由於受害者與第一線防詐人員之間的矛盾日益加深,整個社會對於詐騙問題的處理方式逐漸失去了信心。人們可能不再主動防範詐騙,而是將責任推給警察或銀行行員,導致整體社會的防範意識薄弱,進一步助長了詐騙行為。
要解決這一問題,除了加強跨國刑事合作,務必從根源截斷詐騙金流,減少基層第一線人員無止盡的「打地鼠」情況。他們每天如同無頭蒼蠅般進行KYC審查和追蹤車手,卻只能眼睜睜看著詐騙案件量持續上升。因此,應該增強對警察和銀行行員的支持,為他們提供更多的資源和專業訓練,減少其工作壓力。
詐騙問題的解決需要更具體的行動。除了提供警察和銀行行員更充足的技術設備與心理支持外,也應該讓基層工作者免於過多的情緒負擔。由於基層常被當作高層績效要求的「情緒防火牆」,許多任務和壓力都一股腦地推給他們,因此引入AI工具等科技手段能有效減輕他們的工作負擔,避免反覆接受民眾或詐騙受害者的負面情緒轟炸。
只有通過這些具體措施的實施,才能切實減少詐騙行為,修復由此引發的情緒對立,營造一個更加安全、對詐騙犯罪更有抵抗韌性的環境。
*作者為公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