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COVID-19)流行之初,各界都認為新冠肺炎病毒是透過飛沫及接觸傳染,但次年美國等先進國家就發現,新冠肺炎病毒也可透過空氣傳染,傳染範圍也超過疫情流行之初估算的1、2公尺。台大醫院及台大公衛學院團隊以幼兒園為對象,以物聯網技術進行連續空氣品質監測,並透過Wells-Riley模型量化空氣中的的病毒傳播風險,並提出教室應加裝空氣機等具體改善方案,以提升幼兒園室內環境健康。相關研究已登上國際知名期刊《Indoor Air》。
台大環境職業醫學部教授蘇大成及陳宗延,以及公衛學院前院長詹長權及陳佳堃副教授研究團隊,2018年新冠疫情爆發前,就開始與台北市環保局合作,對台北市轄的國小進行室內外空氣品質監測。
台大公衛學院前院長詹長權表示,研究發現,台北市國小部分教室的空氣懸浮粒濃度超過空品標準,且與學童的氣喘診斷相關。此外,室內二氧化碳濃度在密閉空氣環境下,可升高至1200至1600ppm,但若加裝抽風扇可以明顯改善。
醫:COVID-19的微粒比PM2.5還小
台大環境職業醫學部教授蘇大成說,COVID-19的氣膠傳播為關鍵路徑,特別是在幼兒園等封閉空間。台大此次研究另在疫情期間,於2021年8月至11月進行3個月室內空氣品質連續監測,使用物聯網傳感器研究發現:幼兒園教室室內二氧化碳濃度於週間逐日累積,下午達到高峰,平均二氧化碳濃度可達850ppm以上。結合Wells-Riley模型計算基本傳播數,上課期間Ro(平均一個帶病毒者,可以傳播幾個人?)結果發現上課期間室內Ro值範圍為3.01至3.12,顯示感染風險顯著,學校上課時段內疫情可能快速蔓延。
環境職業醫學部醫師陳宗延強調,很多人可能不知道,COVID-19的微粒比PM2.5還要小,所以,若我們平時不能把二氧化碳降至550-650ppm,要面對病毒的感染風險恐怕難度更高。
根據研究,若要改善一間30人教室的二氧化碳濃度,必須仰賴機械式換氣機、二氧化碳偵測器,以及空氣清淨機的協助。此外也要控制學生在室內的人數,以及在教室內停留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