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中國的晶片戰有多成功?
《外交政策》總編輯阿格拉瓦爾接下來問道,過去幾年美國的出口管制對中國在晶片領域的落後產生何種影響?或者說,美國對中國的限制有多成功?米勒指出,美國已經將AI(人工智慧)確定為關鍵領域,希望盡可能保持對中國的領先優勢。要訓練更強大的AI系統,關鍵在於更先進的半導體,特別是由Nvidia設計、台積電在台灣製造的晶片。無論是Google、Facebook、騰訊還是百度所訓練的AI,背後的主要功臣都是「Nvidia+台積電」的AI晶片。美國既限制向中國出售高端AI晶片、也限制用於製造高端AI晶片的工具,而中國目前仍無法大規模自行生產。
但米勒也承認,晶片管制的執法本身非常困難,比方說如果規定「只要承諾不用能夠製造尖端晶片,就能進口能製造尖端晶片的工具」,但是當隔壁就有一間工廠生產被禁止的尖端晶片時,我們到底該有多信任那些說自己「不會生產尖端AI晶片」的中國公司?實際上相關規定充滿漏洞,也有中國公司確實撒謊。但即便如此,出口管制還是產生了實際效果,中國也依舊非常依賴從台灣進口他們所製造、而且由美國公司所設計的晶片。
川普的晶片關稅是什麼?
米勒指出,拜登政府和共和黨人共同關心的問題之一,就是中國在中低端晶片的成熟製造能力。由於中國正在建立龐大產能,未來幾年這些產能將湧入全球市場、造成價格下跌。價格降低對消費者來說看似不錯,但對西方公司而言卻是一個壞消息,因為他們面臨的競爭是由中國政府對中國公司的補貼規模所決定。西方企業因為擔心未來的投資無利可圖,已經出現拒絕投資的情況,畢竟他們看到中國的產量正在大幅飆升。
為了應對這種情況,拜登政府已經提高從中國直接進口到美國的晶片的關稅,問題是中國其實沒有直接賣給美國多少晶片。中國的晶片產品通常先被賣到馬來西亞,包裝成不同的零組件,再到越南組裝成最終產品,然後再運到美國。因此,如果中國的晶片產品從其他國家(而非中國)運到美國,或者如果它們已經被組裝成最終商品再運到美國,自然就無需支付與中國或與晶片相關的關稅。所以華府現在爭論的焦點是,應該課稅的對象是否該取決於「一件商品到底有多少中國晶片」。
如果真的必須這麼做,勢必將對全球貿易體系造成重大改變,即便是不需要詳細說明每台洗衣機或智慧型手機含有哪些零組件的公司而言,也會是重大的行政負擔。其實就算中國沒有刻意拉長產業鏈,這個時代的大部分貿易都不會只是雙邊貿易,供應鏈本來就可能跨越多個不同國家。面對這種情況,該如何實施貿易措施當然是一項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