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政策》13日刊出總編輯阿格拉瓦爾(Ravi Agrawal)對《晶片戰爭》作者克里斯・米勒(Chris Miller)的專訪,兩人談及川普的全面關稅、美中晶片大戰(或者說「算力大戰」)、以及中國可能採取何種報復方式。
晶片是誰做的,為什麼重要?
阿格拉瓦爾從一個最基本的問題開始:為什麼要關心晶片是在哪裡製造的?米勒認為原因有二,第一點是供應鏈的安全性,目前晶片供應鏈高度集中於韓國與台灣,尤其是台灣生產99%的AI晶片,如果失去了韓國或台灣,全球電子供應鏈就會為之停頓;第二點則是資料的安全性,就算沒讀過間諜小說,也不難想像政府可能利用半導體來獲得網路和裝置的存取權,達到間諜和破壞的目的,最近以色列利用呼叫器暗殺真主黨人就是最好的例子。
除了韓國與台灣之外,包括日本、美國或歐洲在半導體供應鏈中也扮演重要角色,不同的國家專精於不同類型的晶片,台灣主要在處理器領域遙遙領先,但光有處理器是不夠的,能夠儲存資料的記憶體晶片也很重要。至於中國則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買主,他們每年進口晶片的支出甚至不下於進口石油。過去十年,晶片行業最大的變化就是中國積極的產業政策,因為他們正試圖在半導體市場自給自足。
晶片供應鏈的美中位置
針對美中兩國在晶片戰爭中的位置,米勒表示,美國是晶片設計的領導者,包括Nvidia(輝達)、Qualcomm(高通)和Apple(蘋果),以及Microsoft(微軟)、Meta(臉書母公司)和Alphabet(谷歌母公司)。單從估值來看,Nvidia是目前最大的晶片公司,但他們從來沒有製造過一個半導體,上述公司的尖端半導體幾乎都是台積電(TSMC)所生產,美國的晶片公司只管設計,因此美國的半導體業與台積電存在非常深刻的相互依存關係,這也意味著台灣若發生任何意外,就會帶來極大的風險。
米勒指出,晶片供應鍊除了設計與製造,用來製造晶片的機器也是非常重要而且完全獨立的一環。美國在這個部分的參與跟貢獻遠遠超過製造晶片本身,因為全球製造晶片的最高階工具的五大公司,有三家位於加州、一家位於日本、一家位於荷蘭,而荷商艾斯摩爾(ASML)所生產的光刻機又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家,因為沒有光刻機,根本就無法生產最先進的晶片。中國在晶片戰爭的落後關鍵,主要就是在「製造晶片的機器」這方面能力不足。
以華為最近發表的智慧型手機為例,這部手機的晶片由中芯國際(SMIC)生產,採用的是台積電在 2018年首創的製程。這意味中國晶片製造最領先的公司比台積電落後了五六年。這聽起來似乎不是什麼嚴重的事,但由於摩爾定律(Moore's law,指積體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每隔兩年就會增加一倍),在晶片領域落後6年,落後最尖端科技的算力恐怕是十幾個世代。中國當然不希望處於這種劣勢,台灣也因此變得格外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