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第五共和第二度成功的倒閣,再次證明了半總統制的憲政邏輯,亦即總統必須任命能夠獲得國會過半的積極支持,或至少消極不反對的總理。無論馬克宏如何強調他任命總理,不需國會同意;但第五共和預設總統這樣做能成功的前提,就是總統必須掌有過半的穩定國會多數,總統不能只憑恃自己的任命權,任意任命國會不支持的總理,如此總理必定無法見容於國會而被倒閣,而總統對國政的影響力也無法存續。之前三次總統總理敵對政黨政綱的左右共治(1986—1988,1993—1995,1997—2002,共九年;其實還應包括巴尼耶的三個月共治,2024/09—2024/12),以及總統所屬政黨實力不足的1962年龐畢度、2024年巴尼耶被倒閣,都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馬克宏不是不知道,所以他想與社會黨談判所謂「不倒閣協議」,其實質內容就是讓新總理獲得國會過半支持,而他又能某種程度主導政局,但顯然國會支持才是關鍵。否則總理都保不住,總統又能透過誰去影響政局?然時局緊迫,不容馬克宏再延宕51日不任命總理了,只得趕快任命貝魯,不論該不倒閣協議,是否獲得各黨真心支持。
1986年第一次共治出現時,著名法國公法學家與政治學家杜福傑Duverger,也是半總統制概念的使用人,就強調前述第五共和理念。他還認為,總統面對政治路線與他相反的國會多數,使得總統必須任命國會支持的總理乙節,可讓總理真正負責於國會,第五共和憲法方是真正落實而適用。
貝魯席次更少,處境恐比巴尼耶更惡化
貝魯自2017年馬克宏當選總統,就一直與合作迄今,無役不與。6月解散前,他的民主運動黨51席,改選後也重創剩36席,他比巴尼耶出身的共和黨(47席)席次更少,正當性更弱。何況總理不是共和黨人之後,共和黨也不一定再支持貝魯,還有被馬克宏背叛之感。貝魯與馬克宏,必須儘速重新交好共和黨,並且求取較溫和左派如社會黨的支持。但是社會黨席次也很少(62席),上述政黨加總也還是達不到國會半數,保不了貝魯。巴尼耶都被倒閣,貝魯處境恐會更惡化。
巴尼耶執政初期,握有共和黨大力支持、與國民聯盟的不反對,國會實力勝過馬克宏,因此他可推動馬克宏反對,削減600億歐元的財政預算案,也拒絕除了國防外交之外的總統政策指示。馬克宏嫡系議員(包括前總理),公開在議會裡反對這項預算案,巴尼耶還得與這些議員協商數次。至於內政緊縮移民,更遭馬克宏嫡系議員嚴辭批評。所以這是一次短暫,而易受外界忽略的第四次共治。然巴尼耶仍推動之,因為這是他獲得國會盡可能多數支持的唯一方法;在他看來,獲得國會支持,以通過總統反對的預算與政策,方是總理的職責。貝魯因為席次弱,恐也拿不到國民聯盟的不反對,況且他能由馬克宏處獲得多少授權,而推動馬克宏不贊成、但左右在野黨卻支持的政策?尚在未定之天。如果貝魯打不破馬克宏給他的政策框架,恐他處境比巴尼耶更不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