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天才無限家》不是神蹟,是「非線性思考力」成果

2024-12-27 05:30

? 人氣

《天才無限家》劇照。

《天才無限家》劇照。

如果有看過電影《天才無限家》(The Man Who Knew Infinity),為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前夕,劍橋大學的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迎來了一位名叫斯里尼瓦瑟・拉馬努金(Srinivasa Ramanujan)從遙遠的印度馬德拉斯度洋前來,年僅27歲的他受到當代數學巨擘哈代(Godfrey Harold Hardy)的邀請,來劍橋大學做研究。拉馬努金的身份特殊,不只因為他是當時仍屬英國殖民地的印度「次等公民」身份,還因為:他是個無師自通的天才。也因為斯里尼瓦瑟・拉馬努金(Srinivasa Ramanujan)專精用「直覺導出公式」。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斯里尼瓦瑟・拉馬努金(Srinivasa Ramanujan)在歷史上是真有其人,他是英國皇家學會院士,泰米爾人,是亞洲史上最著名的數學家之一。沉迷數論,尤愛牽涉π、質數等數學常數的求和公式,以及整數分拆。慣以直覺導出公式,不喜作證明,而他的理論在事後往往被證明是對的。

他的思考方式明顯是非線性思考力(Non Linear Thinking)的跳躍性學術成果,以直覺導出公式,且他的理論在事後往往被證明是對的。他所留下的尚未被証明的公式,啓發了幾位菲爾茲獎獲得者的工作

而我關注非二元對立的非線性思考技術(Non-linear Thinking)運用在哲學研究已久。

事實上,哲學家 Deleuze 在1968年開始運用非二元對立的非線性思考技術(Non-linear Thinking),並在形上學的哲學工作有了成果。Deleuze 繼承 Nietzsche「權力意志」與 Spinoza 的「情動」(affect);對於Foucault而言,認為欲望本身是在歷史上產生和調節的,主體總是“受影響的”(subjected)。而 Deleuze 在1968年開始運用非二元對立思考,並在形上學的哲學工作有了成果,例如「 x 不同於 y 是因為具有固定本性的x和具有固定本性的 y 的本性之間有差別」。Deleuze 認為,所有同一性都由差異性所成。同一並不邏輯或形而上地先於差異,「自然界中屬同一類的物體之間也是有差異的」,從差異出發來分類出「同一性」的。顯然同一性是由無盡的差異構建出的:「大X為各種小x的差異集合體,小 x 為各種 x' 的差異集合體……」面對現實世界,Deleuze 認為,我們必須抓住存在的真實所是,而分類法意義上的概念無法達至內在的差異,「如果哲學要確實直接關乎物,就必須是『關於抓住物本身,達至物之所是,達至物之同他物差異所在,達至物的內在差異性』的哲學」,承上所述,Deleuze 使用非二元對立的非線性思考技術,讓原本限於二元對立關係的「同一」和「差異」,使兩者關係反轉成差異源於同一,可以看到 Deleuze 非二元對立思考,使我們不被舊二元對立思考為基礎的分類法所桎梏,讓我們有不受限制地思考,進而有創造新思想空間的機會。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