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膠是如何煉成的》(Cynical Theories)由海倫・普魯克羅斯(Helen Pluckrose)和詹姆斯・林賽(James Lindsay)合著,剖析了當代批判理論及其衍生的社會正義運動對西方文化的影響,他們認為這些運動的思想根源可追溯至二十世紀的後現代主義哲學,尤其是其對真理、知識和權力關係的懷疑態度,助長了社會分裂—後現代主義者認為真理並非普遍適用,而是由特定文化和權力結構建構而成。
此哲學主張中,語言被視為權力的主要工具,決定了人們看待現實的位置與視角,以及對現實的認識,因此後現代主義強調文化與真相的相對性,然而這種懷疑論與解構方法在二十世紀後期逐漸從理論過渡到實踐,成為所謂「應用後現代主義」的基礎,而該過程催生了具批判性的社會正義運動,將性別、種族、性取向、身心障礙等集體身分作為理解社會不平等與壓迫的主要框架。普魯克羅斯和林賽指出,這些基於「應用後現代主義」的行動雖旨在改善社會不平等,但其方法論往往過於激進,對進步主義和社會制度提出過於強烈的批評,指控其為維持壓迫性權力結構的工具,但這種邏輯導致過度政治化「知識生產」這件事,連科學都被重新定義為文化偏見的產物,而非客觀中立的工具;而強調集體身分的認同政治則忽視了人性的普世性,加劇了社會分裂與對立。
整體而言,這本書對批判理論及其應用提出了深刻的批判,認為其極端應用損害了自由主義、人文主義與科學精神的價值。儘管作者揭示了這些運動中的潛在危機,但其論述也存在簡化的傾向,未能全面考量批判理論內部的多樣性,也並未提出更具建設性的解決路徑。該書為當代文化與政治對話提供了重要的起點,但需要輔以其他角度的探討,才能全面理解這場「文化戰爭」中的複雜性。
捍衛啟蒙價值、反左膠的自由主義左派
本書一大亮點是其對後現代主義到批判性社會正義理論演變歷程的清晰梳理。兩位作者詳細闡述了從哲學理念到政治實踐的過渡過程,說明曾經的哲學上之懷疑論,如何逐漸被轉化為一套政治上實用的行動框架。他們認為,「社會正義運動」雖然起初以挑戰系統性不平等為目標,但在實踐中卻經常採取教條式的態度,這樣會壓抑了自由表達與公開辯論的空間。
當認同政治將所有社會問題歸結為無所不在的權力結構時,無意中削弱了個人的能動性、普遍人權的意義,並塑造出用政治正確「抓戰犯」的壓抑氛圍,也經常傾向將反對/反思的聲音視為維護壓迫者的表現,這種態度可能阻礙真正的社會進步。與其完全解構既有的社會機制,作者提倡以開放而辯證的態度探索解決問題的新方法,同時確保思想及言論自由,但本書亦有一個重要的宣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