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柏翰專文:崩潰的自由主義者與左/膠之建構—「反左膠」是如何煉成的?

2025-01-09 05:10

? 人氣

本書並非一本想要終結自由女性主義、終結反種族主義的社會行動,或者反對爭取LGBT平權的書。反之,此書來自於我們對性別、種族和LGBT平等的承諾,以及我們擔心這些理論的有效性和重要性,目前正遭受到「社會正義方法」所帶來的驚人破壞。這本書也不會攻擊學術或大學。完全相反,我們嘗試捍衛嚴謹的,以實證為基礎的學術和大學作為知識生產中心的基本功能,以期去抗衡左派的反經驗、反理性和反自由主義,因為這是一股威脅要賦權給那些反知識、反平等和反自由主義的潮流。我們同時也要排斥那些反自由主義的右翼勢力。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作者對基於身分政治的政治與社會行動可能帶來的危害,提出了有力批評。他們警告,過度聚焦於群體身分容易使社會將個人視為其所屬群體的代表,而非具備自主性與多__樣性的個體,而可能限制人們跨越身分界限進行合作交流的可能性。換言之,當每個群體都以對抗姿態追求自身權益,社會很容易陷入零和博弈的邏輯,導致群體之間的不信任和敵意升級。

對自由主義的讀者(或宣稱「反左膠」的另一種覺醒者),這些觀點極具說服力。透過強調普世價值與個人能力的重要性,作者倡議以超越群體界限的方式看待社會不平等,也才是真正符合倫理的行動。此論述為當前激烈的文化辯論提供了「理性」、平衡的視角,但它也輕放了人際間失衡的權力關係可能導致個人言說、行動與協商的能力與資本落差,即並非人人都如作者想像中「自由」。

事實上,認同政治與後現代主義之間存在張力,後者解構身分的同一性,而前者卻以身分為固定基礎進行權利訴求,反而更接近自由主義對普遍性的預設。認同政治承繼現代性對平等與本質的追求,同時運用後現代主義對權力結構的批判工具,但最終仍以現代主義的框架(如國家、治理、權利)為訴求目標。這種混雜性凸顯了它與自由主義之間的親近性,也揭示其概念與相關行動之內在矛盾。

左膠與反左膠,一體兩面的後/現代性

儘管提出了重要的批判,《左膠是如何煉成的》一書中也存在不少值得商榷之處。首先,作者對批判理論的處理過於簡化,將其統一描述為一種單一且極端的意識形態,忽視了其內部多樣性,以及它們彼此間互相批判也不手軟的事實。批判理論涵蓋不同視角和方法,並非所有學者都否定普世價值,過度概括不僅容易導致誤解,也削弱了該書的說服力,特別是對熟悉相關領域的讀者而言。

其次,作者梳理批判理論發展時(比如交織性女性主義、後殖民主義、批判障礙研究等),常以極端案例切入,雖未全盤否認但確實淡化了系統性壓迫之經驗證據與歷史事實,更傾向將這些理論之分析實踐描繪成不合理的推論,忽略了這些研究問題的正當性和洞見,有點可惜。這樣的寫作方式或許能迎合對批判理論抱有懷疑態度的讀者,但其實也很類似他們批判的那些批判研究學者的風格。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