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這一群主導的科技公司能否保持領導地位?
下一波科技潮的領導者會和過去一樣?抑或有所不同?超大型科技股在美國和其他市場的主導地位相當顯著,然而這種市場主導地位並非當前這場革命獨有,過去,好幾家企業都曾經因為重大創新或科技週期而主導各自的產業。科技業的演變史顯示,最終它可以成為「贏者全拿」的市場:
像是標準石油公司(Standard Oil)在1900年以前,就成功掌控美國超過九成的石油生產,並囊括85%的銷售額。
1969年,貝爾電話公司(Bell Telecom)服務美國90%的家庭。在它放棄對貝爾營運公司(Bell Operating Companies)的控制權並在1982年分拆為不同公司之前不久,它約佔美國市場總值的5%。
1955年至1973年間,通用汽車的盈餘佔標普500指數的10%以上。在全盛時期,通用汽車在美國的市佔率高達五成,並且從1931年到2007年間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車製造商。
隨著1970年代大型主機的發展,市場明顯變得集中。1981年,IBM在大型主機市場的市佔率超過60%。
隨著軟體成為科技的主要驅動力,又出現了另一個主導地位的轉變。到2000年,微軟在作業系統市場的市佔率達到97%,因為它在PC和筆電市場中稱霸。
指數中最大的公司歷來都屬於那個時期的主導產業。通常它也會保持相當的市佔率,直到監理單位(反壟斷)介入削弱市場主導地位,或是老企業輸給擁有更尖端技術的靈巧新進者(圖表11.6)。
但無論如何,新公司橫空出世並隨時間過去逐漸主導新產品和技術,這是很常見的事情,特別是在美國。舉例來說,自1955年以來,一直沒有掉出《財富》五百大(Fortune 500)名單的公司的比例只略高於10%。
根據這段歷史,可以合理假設六十年後的《財富》五百大名單中,只有極少數會是目前主導的企業─至少以它們當前的形式和結構來看是如此。會有大量新公司在我們今天還無法想像的新興產業中成立。如圖表11.7 所示,1985年標普500指數中的前十大企業到了2020年都不在其列。2000年名單中的公司,只有一個在2020年仍在前十名。
儘管從過去的經驗可以看到,主導公司可以在自己所屬的產業中長期保持領導地位,但許多公司雖然曾主導一時,卻無法主導一世。關鍵原因就是創新擾亂了市場,或那些公司未能開發新技術。通常它們沒有創新,是因為擔心會侵蝕自己目前在市場上的主導地位。
然而,我認為目前主導市場的幾家科技公司在現在的這個週期中,可以比過去幾次科技週期中的企業規模更大,也領跑更長的時間,原因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