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國的聖誕節氛圍似乎又回到了從前的樣子。
在北京、上海等中國大中小城市裡,人們紛紛前往所在城市的天主教堂或基督教堂參與節日慶祝。然而,中國多地的學校和企業依舊呼籲抵制聖誕節等西方節日,強調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性。甚至在重慶街頭還出現焚燒「聖誕樹」的「義舉」。
在中國一些三四線城市中,許多中國民族主義者依舊走上街頭,高喊官方的那句話:「中國沒有平安夜,只有長津湖戰役的勝利。」這些人希望大眾不要「崇洋媚外」,並要「抵禦西方文化滲透與文化戰」,以樹立「文化自信」。
自上世紀50年代開始,中國逐漸與西方分裂,認為「帝國主義的戰火」將影響新中國的建設,比如著名的「抗美援朝」戰爭,至今仍被奉為「座上賓」。經歷文化大革命後,中國開始與西方緩和關係,此時中國政治光譜中的「布爾什維克主義」悄然退場,取而代之的是「乒乓外交」。中國在應對與西方的外交關係方面頗為老練,尤其是近年來的「戰狼式」外交政策,在西方世界引起了廣泛爭議。
與此同時,這些中國民族主義者長期沉浸在一種看似「真摯的革命友誼」的環境中。在他們看來,這是一種人生選擇,也是對理想主義的追求。
在中國社交媒體上,民眾對聖誕節的討論趨於緩和,商家則開始利用節日氛圍促銷,以應對不斷下滑的業績。同時,中國地方政府也意識到,僅靠「文化自信」和「民族情懷」對經濟增長作用有限。有人認為,對管控的突然放鬆,似乎是一種「經濟妥協」。
然而,部分中國民族主義者對於官方「朝令夕改」的做法變得不滿。一些極端的觀點和政策反而成為他們追捧的「香饽饽」。利用民族主義情緒轉移社會矛盾是一種常見手段,也成為西方社會理解中國治理方式的重要視角。在經歷了一年民間戾氣高漲的過程後,中國似乎意識到這種做法不利於民生與社會發展,「柔性政策」開始逐步在基層推行。
與過去官方媒體和部分「政治公知」聯手譴責西方文化的做法不同,中國民間似乎開始反思,為何要不斷被牽著鼻子走。一些人開始在社交媒體上大膽發起對「政治公知」的批評,甚至利用法律手段和輿論壓力進行反擊。
那些被中國民眾戲稱為持有民族主義情緒的人,在參與線下活動時遭到報復的案例開始增多。甚至有人在活動現場向他們「扔雞蛋」,以表達憤怒。
在中國民間,「過洋節」本身並不具爭議,但一些持民族主義觀點的群體時常利用「崇洋媚外」這一輿論點炒作議題,並對支持者「扣帽子」,使之成為禁忌話題。對於絕大多數中國人而言,西方節日更多是一種放鬆和體驗西方文化的過程。一些理想主義者則稱其為「擁抱世界,打開世界的大門」。
儘管中國已經經歷了四十多年的改革開放,這些民族主義者仍懷念革命文化和閉關鎖國的氛圍,對其他人並未留下多少空間。
來自廣東的廖先生表示:「這些人太自私了,為什麼過什麼節日要經過他們允許?難道我賺了多少錢也要向他們報告?」他還補充道:「關起門來過日子不好?」
原本那些民族主義者走上街頭會贏得同情,但實際上,很少有人在意他們的存在。
在中國與世界的關係經歷了一番修補之後,當西方文化撞上中國民族主義者的槍口時,究竟是應聲倒地還是手下留情?歷史終究會給出答案。
*作者為中美外交與公共政策領域撰稿人、聽不懂播客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