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董事長暨總裁魏哲家近日點名「多功能機器人」將成為科技業下一個亮點;特斯拉、亞馬遜、鴻海等企業正在積極打造無人工廠,準備在工業製造、物流理貨等領域導入人形機器人。
輝達(Nvidia)機器人技術副總裁Deepu Talla日前受訪表示,實體人工智慧(AI)和機器人技術的ChatGPT時刻即將到來。他透露,在過去一年以來,許多業者使用輝達搭建的平台,結合生成式AI進行產線模擬,包含亞馬遜等國際大廠已在公司內部進行測試。
美國市場研究機構BCC Research指出,全球機器人市場規模將在2029年底升至1,650億美元、高於目前的780億美元。機器人取代複雜危險工作的時機已經到來嗎?哪些台廠搭上這波熱潮,有機會成為下一個「妖股」?
為什麼黃仁勳、馬斯克都在喊「人形機器人」?
AI人工智慧發展2年多以來,科技業界出現極化現象:只有AI晶片設計和製造商有肉吃、其他製造和工業應用領域的廠商,連一口湯都沒喝到。這是因為現在的AI發展只在軟體應用的層面發生,比如生成圖文、對話式AI作為代理人,企業和個人優先導入於客服溝通、文案企劃輔助等工作。相對地,設備為主的製造業產線、精密工業等領域,卻缺乏可承載的工業用硬體,所以還沒開始發揮AI生產力。
如今,為應對產線缺工的問題,加上生成式AI的算力大幅增加,工業領域也開始想方設法轉向AI設備的研發,人形機器人就是一個很好的出口。人們聯想,將AI視作機器人的大腦,只要讓機器人的手腳靈活到能跟上大腦運算能力。
鴻海的「燈塔工廠」是一例,彼時當郭台銘在中國深圳打造無人工廠,他把自動化程度拉到最高,所以工廠只需要極少的人進行監管,那時人們認為「工業4.0」將出現;但一直到2022年,可以像人類一樣舉一反三的AI模型出現,鴻海才設計出給工廠使用的雲端AI大腦,可即時監控產線狀況,真正達到「無人工廠」。
現在的機器人可以做什麼?
話雖如此,現在人們所想像的「人形機器人」尚未出現。在特斯拉的超級電腦平台DOJO上,所設計的晶片可以讓機器人不再按照程式寫的固定軌道和場景內運轉,而是透過不斷吸收外界資訊,達到自主工作的效能。馬斯克的願景是創造在所有場景都能發揮作用的全能型機器人。
現在還沒做出真正的全能型機器人,「我們看到人工智慧跟硬體技術的整合,難度其實很高……人形機器人裡數十個馬達要同時平衡的被控制,聽得懂AI的資料,然後硬體能夠平穩、快速的即時反應AI的指令……我想這難度是非常高,」工研院產科國際所黃仲宏經理,與風傳媒分享他的觀察。他表示工業場景設計、人形機器人的設計、製造、控制和安全性,都存在待突破的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