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12強奪金的狂飆,台灣的棒球回歸了職棒賽季結束,也就是「休賽季」的正常日程,在自由球員市場結束後,6支職棒隊也開始整理自家的球員名單,有些球員會被球隊釋出,但這些被釋出的球員也可能獲得其他球團青睞得以延續自己的職業生涯。而台灣職棒即將在2025年展開的是第36個賽季,已經打完35季的職棒,每一年自然都會有些球隊明星級的老將面臨是否要退休的選擇,像是去年球迷們就見證了統一獅高國慶、潘威倫,和中信兄弟的周思齊引退。
當然對於很多球員、尤其是明星等級的球員來說,引退是艱難的選擇,畢竟職棒球員、尤其是職棒明星的薪水還是遠高過一般的上班族,甚至可能打一年就能賺取同齡上班族5年甚至更久才能賺到的薪水,職棒教練團先不說薪水和球員不是相同等級,職位顯然也沒那麼多(更何況現在還有外籍教練搶飯碗──本土球員有外籍名額限制的聯盟法規保護、本土教練可沒有),對於還打得動、跑得動的球員,這種感覺一定更加強烈。
「未來性」讓球團不得不做出得罪球迷的決定
不過對於球團來說,老球星貴不說,成績就算仍好過年輕球員,但球團需要「出場機會」來「養」年輕球員──畢竟老球星只會一年比一年差、但年輕球員如果有足夠的「出場機會」,就有機會成為新一代球星,球隊需要不斷藉由這樣的「推陳出新」,逐漸累積爭冠的實力,免不得必須犧牲老球星的出場機會。
然而老球星過去的豐功偉業,可能正是一支職業球隊獲得球迷支持的根基,如果球團的「推陳出新」做得太過急切,可能會惹惱球迷讓球隊失去支持,畢竟「沒有感情投入就沒有迷戀」,球迷和球星的關係,不是光用理性所能評估的。
只是這些「感傷」通常還是很難敵過職棒隊最本質的「天職」戰績,球團為了戰績,有時候寧願用有肥約的顧問職(通常也代表球團必須多花一筆支出)來換取老球星退休,並保全球迷和老球星的情義交陪。如果說天下有什麼場域是「只有競爭、沒有其他」,那職業運動絕對最具代表性。這也代表球團經營球隊、選擇球員,最終還是要用「競爭力」來決定。所以每年我們都還是可以聽到某位老球星被球團「逼退」的小道消息,甚至有些球團連基本的情面都不給,直接將球星釋出(當然也有處理得不錯的,像是之前中信兄弟確定大砲林智勝不再是他們爭冠藍圖的一部分,但也尊重林智勝想要繼續打的意願,就沒將林智勝放入開季前的保護名單,讓味全龍可以不用付出什麼代價就選走這位老將)。
育碧組織不以「競爭力」為優先股價崩跌
當一個組織的存在意義就是「競爭」,這時候組織忘了自己的天職,開始以為自己有很多的餘裕去實踐自己的什麼「理想」,最後通常不會有什麼好下場,像是去年股價像雪崩一樣下墜的遊戲公司育碧(Ubi),就忘了他們這家公司存在的意義就在於透過做好遊戲、賣好遊戲來賺錢,被一些左派共產黨煽動,誤以為自己公司存在的意義是在實踐共產主義的烏托邦,選才不再針對「做好遊戲、賣好遊戲」這個公司存在的目的,而用共產主義的「紅五類、黑五類」當標準。選進來的人在「做遊戲、賣遊戲」上的技能不如其他公司,整個公司遊戲品質開始大出問題,隨之而來的就是數以億美元的虧損,股價雪崩下跌根本理所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