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帶點「黑色幽默」的場景,但引發的問題卻值得再深思。
台北市議會質詢時,議員指捷運公司廣告招標,得標公司疑似隱瞞中資背景,北捷總經理孫以濬辯稱是依投審會認定,柯當場說「你不要給我睜眼說瞎話!」但孫仍堅持這是依照中央認定,柯文哲更為不悅,先是搖搖手,接著轉頭對孫以濬說:「你這樣我會把你換掉」,最後還要對方「下去(回座)」。
柯文哲強調,希望市府同仁不要睜眼說瞎話,也別把事情都推給中央,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這件事(指捷運廣告招標案)」不用投審會標準,也可以用智慧判斷。
柯文哲的反應與想法,其實也是許多民眾的想法,許多直覺、常識即可判定、了解、作決策的事,官僚單位往往要搬出一堆奇怪的的推托之詞,讓民眾既不解又憤怒。
不過,如果真的深入再想,柯P未必就對,那個倒楣被趕下台、而且甚至可能被換掉位置的總經理,也未必就錯。如果,關係著人民權利義務的重要事情,官員都是憑著自己的「智慧」與直覺,逕行認定,是否合宜,實在大有疑問。甚至如果官員都憑一已認知、喜好決斷,那是否又開了一扇官僚獨裁、甚至圖利貪瀆之門?
以此案例而言,是否中資企業,原來中央有一套規範,例如中方股權在3成以內、是否有控制權等;但實際認定上,卻又未必如此簡單。全球化的今日,許多企業在海外登記(大都在所謂的免稅天堂),股權結構可能分有多層,一個台北市捷運公司,大概沒有能力赴海外查證作認定。捷運公司向中央投審會詢問查證,負面看當然是推諉、官僚、不願負責;但如正面看,倒是尊重專業,要由主管機關認定。
坦白說,這裡面更「該罵」,或有爭議者,不是那個「請示投審會」的總經理,而是投審會的表現。捷運公司詢問這家廣告公司是否為中資已數個月,投審會還給不出一個答案─是行政效率爛透了?還是根本無能力查證?不論原因何者,這麼一個機關掌理台灣的外來投資,真是要讓人冒冷汗。
再進一步看此事,台灣一直對中資懷有相當的戒心,因此很難把中資視為一般外資的方式管理,對中資的定義、投資項目、申請方式,都訂有不同於一般外資的規範。不過,在全球資金流動、彼此投資、跨國進出頻繁,中國企業也頻頻赴海外投資之後,這條界限與認定方式,將越來越困難。
例如,從全台灣到全世界都知道、也認定阿里巴巴是一家中國企業,該是一家百分之百的中資企業吧!不過,阿里巴巴去年9月已經在美國掛牌上市,那它是算美國企業、還是「中骨美皮」公司?如果拿股權結構看,現在是管理層、僱員及其他投資者持股比例合共約為43%,其中阿里主席馬雲持阿里集團約8.9%,副主席蔡崇信持股3.6%。
因此,即使把這4成股權視為中資(其實這4成中有不少非中資),認定阿里巴巴為中資企業。但如果未來這部份股權減少不到3成時,是否還要把阿里認定為中資企業?別忘了美國的雅虎持有阿里集團22.6%股權、日本軟銀持阿里集團34.4%股份;甚至,蔡崇信是台灣人,他的3.6%持股該算在那個帳上?
阿里巴巴只是一個例子,其實更多中國企業已跨出中國,或是登記在海外,或是在美、星、港等地掛牌上市,而其股權中有許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知如何定義國籍的資金。政府對中資的管理與限定,是該因應時勢,改一改了。